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工商管理 > 正文

非营利性组织人员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28 20:29:34  

文 献 综 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经济社会逐渐转型,迈入经济新常态。与此同时,政府职能也在进行相应调整,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政府与市场却存在失灵现象。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股力量,应运而生,不断壮大。中国非营利组织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都有所涉足,例如社会服务,学会,调查研究,行业协会,扶贫等,非营利组织在这些领域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起步较晚,发展较为滞后,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许多非营利组织面临着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等诸多困扰,人员激励问题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的极大瓶颈。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非营利组织的功能,推动非营利组织持续,健康,长期发展,建构和优化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原文是,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写NPO) ,一般并没有明确的外延和内涵,

在美国,非营利组织指符合1954年的国家税法(the 1954 InternalRevenue Code,IRC)501(c)”为公共利益工作而给予免税鼓励的团体”,其中包括教育,宗教等,[1]

在台湾地区,非营利组织一词经常和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混合使用,很少有明确的区分。但若从组织关心的议

题和服务供给的对象来看,这两个名词依然有显著的差异。

王名在《非营利组织概论》中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2]

约翰#183;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Salamon)教授从组织特征来界定非营利组织,他认为满足以下六个基本的特征: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的组织即为非营利性组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