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联盟网络型治理模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2020-05-23 15:57:28
一、文献综述
1.国内外对技术联盟研究现状
技术联盟内涵
与技术联盟关联较多的或技术联盟的同义表达有很多,大致包括产业联盟、战略联盟、战略技术联盟研发联盟、创新策略联盟等。战略联盟概念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的总裁J.Hopland和管理学家R.Nigel提出的[1]。随后Weimer Knill Modic , Potter(1988)从共享的观念出发进行定义,即通过最大限度利用合伙人的资源优势,实现迅速打入国际市场的目标 [2]。
目前学者们对技术联盟的理解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陈培樗,2007),其区别在于对联盟成员认定的不同,从狭义上讲,技术联盟的成员均为企业,从广义上讲技术联盟的成员除企业外,还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3]。可以理解为” 产学研联合” 或是” 官产学联合”(钟书华,2000,2004),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形式(王京安,2011)[4][5][6]。Gulati(1999)认为技术联盟网络是以企业主为核心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组织相互协同,共同致力于产业技术开发创新,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多元网络关系和商业生态系统[7]。
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技术联盟,企业都在其中担当核心角色,因此技术联盟网络可被视以企业主为核心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组织相互协同,共同致力于产业技术开发创新,形成资源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协同创新网络。
2.技术联盟治理模式相关研究
2.1治理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1989 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 描述当时非洲的情形, 之后”治理”一词在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是相互制衡的利益相关者(股东、经理、员工、供应商、政府等)权责关系的制度安排,其核心目标是保护股东利益[8]。王昌林,蒲永健(2005)因此提出技术联盟治理是成员能够分享未来决策的控制权,以及能够持续谈判一种组织结构#8212;#8212;通过不完全契约的缔结和契约重谈方式,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协商机制、声誉机制和信任机制的有机构成,形成技术联盟治理机制,以达到联盟治理目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