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管理学类 > 会计学 > 正文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的经济机理、效应的中外比较分析开题报告

 2022-01-12 22:06:22  

全文总字数:5904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 选题目的

我国幅员辽阔,但各地区生态发展水平不一样,区域生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建立长效的区域发展机制至关重要,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光靠中央政府给予直接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建议跨区域、跨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过去几年,我国在有关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横向财政转移机制的建立还不够成熟,与最早成功实行这一机制的早期发达国家德国、美国、日本等还相差较远。本文致力于以中国实际国情为基础,比较分析国内外政策实行的区别,取长补短,研究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为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1. 选题意义

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形式以纵向生态转移支付为主,由中央向地方进行财力由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主要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配合以专项转移支付,但纵向转移支付并不能反映区间内生态服务外部性因素,转移支付力度不足。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在现有纵向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应当建立横向生态转移支付机制,对维持生态平衡各区域间平衡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首先是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生态补偿这一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末,国外学者Cuperus,Allen提出了生态补偿是恢复生态破坏或者创造生态环境替代的这一概念。欧阳志云等(2013)指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协调区域发展一项重要制度设计。邓雅萍(2017)从法律角度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生态补偿理论视角,提出使耕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成为我国耕地保护的一道坚实的法律屏障。Kong F等(2010)、LiuC X(2012)等、Zhao Huihui等(2014)、Yuan Q M(2018)等都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探究有效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有效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自1994年起,我国税制改革将中央和地方税收分开,大致界定了一系列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单一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能解决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难题,Sun Y(2013)提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转移支付委员会,改革退税制度,实现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公式分配和财政转移方式的平衡。田贵贤(2013)论述了横向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的关系,得出横向转移支付机制能有效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目前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在国内外都没有十分丰富的研究基础,我国学者的研究也都处在探索阶段。我国学者陶恒等(2014)、朱瑞环(2016)、谢高地等(2016)都根据我国现实的国情状况,提出改革现有以纵向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逐渐完善以生态补偿为主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刘艳新(2017)通过分析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践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的思路和建议。王德凡(2018)、白洁(2017)都立足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 从我国目前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遇到的问题出发,提出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模式。郑雪梅(2017)通过对德国州际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及我国省内、省际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以生态基金模式为核心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运作机制。杨欣等(2017)基于生态外溢的视角,运用选择实验法计算,为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供政策建议。段铸等(2016)基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京津冀生态补偿类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财政合作模式研究,分析生态补偿类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定位及设计原则,提出把生态经济价值作为京津冀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都进行了研究,国内也有学者通过国内外一些成功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然而,目前大多数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单独的生态补偿机制或者横向财政转移机制,将二者结合的研究较薄弱。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结合研究的方面大多局限于流域范围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对比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学习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研究方法,尝试将横向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扩大适用范围推广到实现森林、耕地等重点领域,使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装修相适应,为提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提供设计思路。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按照“理论分析——我国初步实践现状——国内案例分析——国际经验借鉴——对策建议”的逻辑思路展开。

(1)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横向生态补偿支付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横向财政转移及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现状,通过文献评述进而阐述本文的创新点所在,进一步第交代研究框架内容及主要方法,相比于已有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

①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和生态价值论对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讨论,从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平性理论明确横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必要性。

②以国内最新的成功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如今年一月浙江省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上的成功探索实践。2012年浙江省和安徽省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等。

③将横向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扩大适用范围,不单仅限于流域范围,推广到实现森林、耕地等重点领域,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结合我国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初步实践成效以及各国较为成功的经验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④根据合作博弈论的理论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步开始尝试利用经济手段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横向财政支付的生态补偿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采用公共政策或市场手段调整生态关系密切的地区间的利益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运用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平性理论明确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为我国初步实践现状分析

①新安江流域的环境补偿试点,2011年9月财政部、环保部印发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中央财政出资3亿元,安徽、浙江两省分别出资一亿元,形成纵横结合的生态补偿模式。

②《重庆市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工作方案(试行)》,重庆市开展森林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市林业局负责推进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各区县提高森林覆盖率,对达不到森林覆盖率目标值的区县政府及时提请市政府进行问责追责,各方积极配合完成森林面积指标转移和森林覆盖率目标值。

③《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补偿实施方案》水源地横向生态补偿。探索建立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和济南高新区等生态受益区对南部山区的横向生态补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受益区财力和受益程度综合测算横向生态补偿资金额度。建立区际间生态补偿协商机制,探索建立对口协作、产业转移、贫困人口对口扶持、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元补偿方式。

分析我国近几年横向生态补偿成功案例的原因与在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第四部分为国外经验分析

①1993年纽约市处于保证饮用水质量而增加的过滤系统投入同上游保护投入平衡考虑,与上游地区谈判并建立补偿机制,由上游实施污染治理,纽约市承担一部分成本。

②德国洲际间横向支付转移,以洲际财政平衡基金为主要内容,通过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改变区域间的既得利益,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平衡。

③日本对森林生态的横向生态补偿,对采伐的方式进行限制,按照相应的比例减征继承税和转让税,经济损失按年度权额补偿。通过实施绿色羽毛基金、森林环境税(水源税)征集生态补偿金等。

根据上述国家的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以及在中国实行的可行性,与国内目前实行的政策进行对比,取长补短。

(3)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①推广多元化的生态补偿理念,中央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

②完善生态补偿的标准评估机制

③完善有关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立法制度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1. 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等研究方 法。

    1. 定性分析法。首先明确生态补偿、财政横向转移支付的概念,定性分析我国目前构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总体思路。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安江流域的环境补偿试点的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郑华,岳平.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措施[J].生态学报,2013,33(03):686-692.

      [2]邓雅萍. 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

      [3]Kong F , Li Z .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Water Conservation Area: A Case Study of Dongjiang River[J]. EconomicGeography, 2010, 3(3 (39)).

      [4]Liu C X .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Chinas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Zones: A 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RouteWater Source Area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 AdvancedMaterials Research, 2012, 524-527:16.

      [5]Zhao Huihui;Zhang Yongbo;Wang Mingxu;Guangdong Provincial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Research on Calculating Methods of Watershed Ecological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4-01

      [6]Yuan Q M, Sun K X. Research on Cooperation EcologicalCompens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Virtual Water Footprint ofBeijing-Tianjin-Hebei[J].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2018(adess).

      [7]Sun Y, University A.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Horizontal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J]. Journal of Yichun College, 2013.

      [8]田贵贤. 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3.

      [9]陶恒,宋小宁.生态补偿与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与对策研究[J].创新,2010,4(02):82-85.

      [10]朱瑞环.对于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的研究——以横向转移支付为视角[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6,17(04):36-41.

      [11]谢高地,曹淑艳.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企业经济,2016(04):32-35.

      [12]刘艳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研究[J].知识经济,2017(18):31 33.

      [13]王德凡.基于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理论与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01):62-68.

      [14]白洁. 我国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7.

      [15]郑雪梅.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7(08):40-47.

      [16]杨欣,蔡银莺,张安录.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法的生态外溢视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03):368-375.

      [17]段铸,程颖慧,康绍大,王晓伟,钱宇.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京津冀财政合作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6(09):86-8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