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会计学 > 正文

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毕业论文

 2020-04-07 14:04:47  

摘 要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然而随着全球分工格局的改变,中国逐渐丧失制造业成本的优势,制造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景象。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制造业是推动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坚产业,目前面临着资源约束,市场挑战,核心能力缺失等问题,为寻求进一步发展,增加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服务化”成为越来越多制造型企业的选择。

本文以制造业2011年-2016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工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构建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理论框架,研究其作用机理从而形成一组假设,并实证检验服务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确实存在服务化困境的拐点,短期绩效下降,但达到规模经济之后,服务化促进企业绩效的上升。(2)不同生命周期的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差异: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服务化与绩效均呈U型曲线,且成熟期U型更显著,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二者关系不明显。(3)行业竞争差异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为显著U型,且在竞争性越强的行业,U型关系越显著。本文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为在实践中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企业绩效;生命周期;行业竞争强度

Abstract

China is a big manufacturing country.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global division of labor, China has gradually lost the advantage of manufacturing costs,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howing a “big but not strong” picture. As one of China's pillar industrie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 backbone industry that promotes high-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t present, it is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resource constraints, market challenges, and lack of core competencies. In order to seek further development, increase the ability of enterprises to innovate and compete advantages, "servic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hoices for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data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2011 to 2016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uild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ervice to business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value chain theory, studies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to form a set of hypotheses, and empirically tests service-oriented corporate financ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1) There is indeed an inflection point for service-oriented dilemma in the process of service manufacturing, with short-term performance declining. However, after achieving economies of scale, service-based promotion will increase corporate performance. (2)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different lifecycles: the performance of corporates in growth and maturity period are both U-shaped, and U-shaped during the mature period is more significant.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not obvious in the recession period (3) Under the different industry competition, th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s significantly U-shaped, and the U-shaped relationship is more significant in industries with stronger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services, and provid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practice.

Key Words:Servitization;Firm Performance;Firm Life Cycle;HHI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2

1.2.1 研究内容 2

1.2.2 技术路线图 4

1.3 研究方法 5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6

2.1 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理论基础 6

2.1.1 分工理论 6

2.1.2 价值链理论 6

2.2 制造业服务化综述 7

2.2.1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度量 7

2.2.2 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10

第3章 研究设计 12

3.1 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设 12

3.2 样本数据来源 13

3.3 变量设定 14

3.3.1 核心变量 14

3.3.2 被解释变量 15

3.3.3 控制变量 15

3.4 模型设定 16

第4章 实证分析 17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17

4.1.1 描述性统计 17

4.1.2 相关性分析 17

4.2 回归结果分析 18

4.3 稳健性检验 20

4.4 结果分析 21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22

5.1 研究结论 22

5.2 研究局限与政策建议 22

5.2.1 研究局限 22

5.2.2 政策建议 22

参考文献 24

致 谢 28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中国利用人口红利,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刺激经济快速发展。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给各国的工业产业带来了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急剧上升,中国逐渐丧失制造业成本的优势,制造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景象。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推动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坚产业,目前面临着资源约束,市场挑战,核心能力缺失等问题,为寻求进一步发展,增加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服务化”成为越来越多制造型企业的选择。

早期的产业结构理论提出,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的边际生产率不断下降,最终会低于服务业的边际生产率,在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会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会逐步上升。传统的产业经济学主导“去制造”和“去制造业”以实现经济增长,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简单的“去制造”已不再适用当今的时代背景,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再局限于直接创造的价值,适应新时代的制造业将在产业价值链上发挥核心作用。

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提出制造业复兴的战略。美国2011年提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强调“再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回归,进一步抢占全球高端制造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德国2011年提出工业4.0的概念,囊括了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板块,旨在利用高科技带动工业发展。通过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应用服务化战略等,发达国家寻求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优势,这预示着国际分工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关键增值环节将从生产环节逐步转换到服务环节,服务的高附加值将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目标。国外企业,诸如IBM、HP、GE等企业纷纷采用服务化战略,通过服务创新获取技术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战略地位。

中国也高度重视制造业服务化,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书中提出了“积极发展服务性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家战略。“高端回流,低端转移”使得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挑战,而中国将智能制造作为新的突破点,力图改善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由此来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次,为制造型企业战略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近些年,国内企业,例如海尔、联想等企业推出网上服务平台,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些年,学者们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广泛探讨,目前的研究集中在识别工业服务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等理论层面,关于服务化的财务影响的理论发展是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服务化。然而更多的学者也指出我们需要从定量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竞争激烈的经济体中,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面临不同程度的瓶颈,服务化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途径,通过服务化可以实现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构建服务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服务化战略的驱动因素,并实证检验服务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依据此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1.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鉴于服务化现象与国际分工、产业升级具有密切联系,服务化相关理论亟待扩展。以中国制造业为背景探讨服务化绩效的实证文献较少,本文通过构建服务化影响企业绩效理论框架,度量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实证检验服务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加深人们对分工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的认识,丰富和完善服务化相关理论的内容。

实践意义:面对信息化和全球化逐渐深化的环境,中国制造业如何摆脱低附加值的束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优势地位,重塑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整个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是制造产业及企业本身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对企业的财务绩效的影响有助于更多企业理解服务化战略,更有效地进行服务化转型,对于国家政策制定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2.1 研究内容

本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三章为研究设计,第四章为实证分析,第五章为政策与建议。

第一章:绪论。本部分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界定制造业服务化内涵,回顾现有文献对制造业服务化度量、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研究设计。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机理,并基于当前学者的研究基础,提出一组假设,并构建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的模型。

第四章,实证分析。本文选取我国制造业1480家符合研究条件的制造业企业,以2011-2016年数据为样本,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运用SPSS计量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拟合,揭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

第五章。本部分归纳总结前文实证研究结果,为我国制造行业的服务化发展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和微观层面的措施。

1.2.2 技术路线图

服务化战略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和渠道研究

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机理

运用计量软件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背景凝练

文献解析

框架构建

实证分析

政策建议

图1.1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方法

文献梳理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对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运用相关理论等先进行定性研究。

实证研究法:运用SPSS计量软件,构建模型,对搜集的数据指标进行分析,实证检验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理论基础

2.1.1 分工理论

依据分工理论,我们知道劳动分工的日益深化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原因,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更多的需求,经济活动被进一步细化,人们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活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只要做好自己的那一份工,伴随生产要素的投入,在要素的流转中就能创造价值。基于男女性别、地理等自然因素形成了人类最初的生产劳动分工,这种自然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社会分工,而当其超出国家的范围,在国际之间就形成了国际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产业间的分工以工业和农业为主,随着科技创新和跨国公司的出现,国际分工呈现出产业内部分工的新特征。依托于价值链的新的分工形式替代了以产业为划分标准的传统分工,20世纪80年代以后,分工进一步细化,不同的产品环节和产品工序相互交叉形成了产品内的分工。

从分工的角度来看,产品间的分工能进一步发挥内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促使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高。制造业将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垂直分解,将技术服务、研发设计、咨询等服务项目不断的分离出来,促使内部分工的专业化,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看来,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商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劳动分工深化引起服务业地位的上升,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关系愈加密切,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降低了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成本,通过将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外包,能够实现制造业经济效率的提升。

2.1.2 价值链理论

依据价值链理论可知,企业的价值链主要由五种基本活动和四种辅助活动组成,根据不同的活动性质,我们可以基本将这些活动分为制造活动和服务活动这两块,也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20世纪90年代,施正荣结合制造业行业的特点提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市场营销是制造业价值链的三大环节。加工制造环节因为技术操作简单、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而容易被操控和模仿,从而导致其极低的产品附加值。以加工制造为分界点,位于微笑曲线两侧的研发设计和流通环节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咨询、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利润空间较大。

2002年学者们根据当代的经济背景将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定义为全球价值链。近几年,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我们应该将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先集中于最大发挥增值价值的环节,提升稀缺资源的利用率。知识经济的兴起,导致全球产业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间接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隐形知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制造业企业由劳动密集转型为技术密集,实现价值链攀升的关注点。将传统生产要素与知识经济相结合,提供与产品相关的服务,创造更多的无形要素,才能提升产品的价值。因此,制造业通过服务化向价值链两段延伸是制造业产业升级,走出“低附加值陷阱”的关键之一。

2.2 制造业服务化综述

2.2.1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度量

关于“服务化”的定义,国外学者主要使用“Servitization”、“Servicizing”和“Product service systems”三种术语来描述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Desmet等(2003)认为服务化是一种制造公司在其产品中采用越来越多的服务组件的趋势[1];Visnjic等(2012)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将现有产品提供的业务模式通过扩展相关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新的过程[2]。Allen等(1999)认为产品服务的出现模糊了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活动之间的区别[3];Toffel(2008)把服务化视为一种区别于传统销售模式的新的业务模式,制造企业以服务为导向,提供更大数量和更高品质的服务,从而获取竞争上的优势[4]。Goedkoop等(1999)认为PSS是一个可销售的能够共同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组合[5]。Mont(2002)认为PSS是一个以绿色环境为设计原则,由产品和相关配套设施组成的系统,其目的旨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6]

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服务化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了“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相关概念。孙林岩(2007)认为“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融合的重要渠道,不论企业位于价值链上的什么环节,都需要共同合作,最大化的减少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共同推进制造的服务化[7]。刘继国和李江帆(2007)基于国外学者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依据不同表现形式将服务化划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前者表现为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服务要素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后者表现为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依托于服务的产出越来越多[8]。周大鹏(2013)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有以下三种特征:无形服务部分的产出逐渐增加;制造企业主动向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制造业生产所需的服务要素愈加趋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9]

表2.1 国外服务化定义

服务化术语

作者(年份)

典型定义

Servitization

Vandermerwe and Rada (1988);Robinson等(2002)[11];Desmet等(2003);Ward and Graves(2005)[12];Ren and Gregory(2007)[13];Baines等(2009)[14];Visnjic等(2012);Baines等(2013)[15]

“制造型企业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物品-服务”捆绑的包转变,而完整捆绑的包是由服务、支持、自助服务和知识组成,服务是整个“包”的核心,是企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Vandermerwe and Rada,1988) [10]

Servicizing

Allen等(1999);Reiskin等(2000);Toffel(2008)

“制造企业中心工作的转变:由通过产品生产为中心到服务提供为中心的转变”(Reiskin et al,2000)[16]

PSS

Goedkoop等(1999);Mont (2002);Neely (2008) [17]

“产品服务系统(PS系统)是能够共同满足用户需求的一套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的组合” (Goedkoop et al,1999)

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从“投入服务化”以及“产出服务化”两个维度来度量服务化水平。投入服务化是制造业的总投入中服务要素投入的比重,其度量主要以投入产出法为主,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作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代理指标。产出服务化是指由于制造业实施服务化战略,企业相较以往更加注重高附加值环节,制造业的产出中无形要素即服务的产出增多,实物要素的比重下降,(顾乃华,2010)[18]。查找我国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数据,我们发现并没有一个直接的数据或指标度量服务化程度,因此学者们从财务报表等公开信息着手,考虑计算服务性收入与总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服务化程度的表征,比值越大则表明产出服务化程度越高。关于服务性收入,惠丽丽等(2017)构造服务化虚拟变量区分产品销售收入和服务类收入[19],肖挺等(2018)把其它业务收入项中剔除一些杂项收入后的值作为服务型业务收入[20]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