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平衡分析: 情绪智力的角度文献综述
2020-06-08 21:17:19
文 献 综 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企业员工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员工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愈加缺乏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这些现象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员工因为生活满意度不高导致的工作倦怠、绩效水平低等问题也日益严重。管理界关于”以人为本”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管理者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给予他们充分的灵活性,帮助员工充分释放的潜能,帮助他们在不同的角色中自由切换,提高工作绩效与生活满意度,以实现员工工作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在探讨工作生活平衡的相关研究中,应综合考虑工作与生活两个领域。基于工作生活平衡量表测量下的”平衡”是否与组织相关结果和生活相关结果有相似的结果,有待进一步讨论。在工作生活平衡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对人格的探讨较多,但是对情绪智力的研究较少。情绪智力是不同于人格的独立概念,它被人们认为是影响个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情绪智力角度分析工作生活平衡的现状以及探讨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策略,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工作生活平衡的理论回顾
对于工作生活界面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早期国外研究学者主要关注工作生活界面的消极面,即工作生活冲突。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了工作和生活相互间的积极影响,即工作生活增益。如今,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工作生活平衡逐渐成为组织和个人追逐的重要目标,但是对工作生活平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回顾工作一生活平衡的前因变量的相关研究,发现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工作本身和个体差异方面展开的。
工作本身主要包括工作分享、工作需求、工作资源、工作时间灵活性等几个方面展开的。陈维政等学者对四川省内5家企业的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了中国企业实施工作分享有助于促进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理论,分析了企业实施工作分享的现实需求,证实了实施工作分享可以减少工作生活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员工降低工作压力,提升工作绩效[1]。工作分享促使了新的工作模式实现,能够促进人们追求自我实现,提高工作与生活满意度,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张雯[2]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员工每周实际工作时间远大于应工作时间,这一方面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员工的工作需求不断增加,也侧面说明了员工的工作压力十分沉重,中国员工总体的”工作一生活平衡”状况不容乐观。
Monique和Christina Metz-Costa研究发现对工作时间和超负荷工作的高需求和组织对工作生活支持的减少是有关系的。他们的研究也证实了工作资源与组织工作生活支持的观点正相关,工作资源包括工作安全、适合员工的需求和可用的灵活工作等[3]。这一结果提醒管理者们要密切关注员工的需求,适时在工作场所中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Simon Chalk-Keung Wong等在对企业员工对工作生活平衡的感知的研究中发现,员工要想在企业动态环境中享有较好的工作生活平衡状态,必须具备以下因素:足够的准备时间、工作场所的支持、工作忠诚、工作时间灵活性、生活方向、自愿减少工作时间以切合个人需要还有工作和事业的保持[4]。这项研究为以后进行精确的工作生活平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先例。
个体差异包括个体能力、特质以及价值观等内容。Lenard等学者研究了员工的个人能力对工作生活平衡以及工作和家庭的满意度的影响,样本是从澳大利亚墨尔本一个大中型工程的员工那获得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