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29 20:40:18  

文 献 综 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UPB)是近年来组织管理学界日益关注的一种非伦理行为类型,但在实践中,因其亲组织性而容易被组织忽视或默许。

已有研究证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组织的长远利益有害,而一些通常被认为对组织有益的概念( 如伦理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

但就整体而言,关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研究仍相当匮乏。

因此对于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展开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概念 要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进行研究,首要就是弄清怎样界定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这一概念。

首先,Umphress等(2010)首次提出”亲组织非伦理”概念,是指旨在促进组织或其成员的有效性,但违背社会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或合理行为标准的行为。

与其他报复或私利性非伦理行为一样,都违背了一些明确或更高层次的道德准则,是一种非伦理行为,但个体实施该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使组织获益。

不仅如此,关于非伦理行为,Jones.(1991)、Brass等(1998)、Vardi和Weitz(2004)认为非伦理行为是在道德上不被更大的社区所接受的行为会受到社会关系、个体差异特征、道德问题和组织的影响非伦理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是一种错误的行为,非伦理行为不仅仅局限于违背正式的和明确的标准、规则和法律,而且也包括违背非正式的和隐含的规则。

除此之外,Donaldson和Dunfee(1994)认为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非伦理”的,因为其违背了以正义、法律或规范判定的普世伦理标准。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并不是只有”非伦理”这一重属性,杜兰英等(2016)认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亲组织”和”非伦理”的双重特征, 由组织公民行为和非伦理行为共同构成.在对于个人与企业关系方面,Vadera和Pratt(2013)指出员工从事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并非单纯为了个人私利,还同时关注企业利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