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工作心理所有权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29 20:40:19
一、心理所有权及其维度的相关研究 1.心理所有权的提出 如何更有效的激励员工几乎是所有公司都在研究和探寻的,为了克服没有人比企业主更关心企业的传统观念,出现了股票股权计划、奖金和利润分享等不同的利益调整方式,但人们发现给予员工所有权不一定提高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所以Pierce等人(1991)基于这些对立的现象,提出了心理所有权的概念。
他认为,如果政策不能提高员工的心理所有权,给予员工再多的正式所有权也无济于事。
2.心理所有权研究的发展 随着对心理所有权的进一步研究,Dirks 等( 1996) 认为心理所有权是”一种状态, 即个人感觉目标物体( 或者是目标的一部分) 好像是他的一样”。
与法律意义上的正式所有权不同,心理所有权是一种心理状态,物质或非物质的目标物都是个体自我的延伸。
Pierce(1991)认为”态度、自我概念和责任感”是心理所有权的三个关键因素,这种积极情感能促使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激发人们对目标的一种责任意识,从而使其能够维护心理占有物。
对于心理所有权根源,目前没有确切的结论,但学者们比较认同后天的社会文化和遗传都对心理所有权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Pierce等人(2001)也认为,遗传性和社会性的动机心理所有权都能满足。
他们还发现,心理所有权存在的原因是”家(空间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
第一种需要(家、空间感)是个体对归属需求的基本表现,属于”我的”部分;第二种属于内在动机;第三种属于自我需求满足。
心理所有权产生的根源可以从这三个基本需求”有个空间、追求功效、自我识别”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