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难之成因与对策初探
2024-01-05 08:30:02
论文总字数:8661字
摘 要
社会环境因素,女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及职业规划能力的相对不足,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以及高校教育中的缺失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要切实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建立社会公正公平的就业理念和机制,提高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强化政府在就业中的主导、指导和服务职能。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成因;对策
Causes of Femal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GenFen Ma
(Wentong Colleg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lack of employment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bsence of career planning ability female student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female graduate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femle graduates must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social justice, fair employment and mechanism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femal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leadership in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 functions.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 causes; countermeasure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由原来的国家分配转变为市场化的“双向选择”,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随之产生,并且成为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经历了去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示尤为担忧。去年,被一度称为“世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大学毕业生数高达到699万人,然而,2014年有毕业生数量更是高达727万。据许多社会学家表示,今年的高毕业率,加上2013年未就业大学生的部分,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是难上加难。
一、女大学生就业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数量也随之急剧上升,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造成了庞大的劳动力供给,但是工作岗位有限,形成庞大的失业队伍。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整个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现实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就尤为明显。
(一)女大学生求职成本偏高
1.为搞好个人形象,精心包装
根据西安晚报记者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忙于“形象工程”,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购买服装的开销。对于男生而言,西装、领带、皮鞋是一场成功面试中必不可少的“装备”。而女生除了服装以外,还需要化妆品。相对而言,女同学的“包装”费就会更多一些,大部分女生在这方面的花费是男生的两倍左右。
- 简历印刷费用高
很多同学为了能够在求职时赢在起跑线上,给面试官一个“出彩”的印象,都会选择高价彩印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有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在一场招聘会至少投5份简历,而每份简历的造价在5~25元不等。因此,就有70%以上的学生每场招聘会只在投简历的开支上比一般同学多花费5倍。在此基础上,很多女生为简历专门拍摄写真,以求得面试官的“偏爱”,因此女生花销又是更大。
- 为求安全,不得不提高交通、住宿费
据调查投出去的简历只有30%会收到面试通知,面试过程又有一笔开销。女生为安全出行住考虑,往往会选择安全性更高、便捷度更高的出行工具和住所。无形之中,女生的求职成本又高出了男生一截。
(二)女大学生求职过程遭歧视
所谓大学生就业环节中的性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1]
贝克尔于1971年最早较完整地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偏好歧视理论”[2],他提出的这项理论主要建立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之上,他把歧视作为歧视者的偏好,这种偏好会有利于不同种族或性别的个体之间的具体交易。由此可见,之所以会产生性别歧视是因为雇佣者在选聘人才是不以对方的边际生产力为主要依据,而是侧重于“偏好歧视”。尽管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呼吁男女平等,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但由于雇主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如:职业生涯短、操作能力差、环境适应性差等等,减少了女性的就业机会。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招聘信息中出现明显的性别歧视,有些企业在公布招聘信息时公开指出“只限男性”或“男生优先”等,更有甚者则明确标出“不招女生”的字眼。
2.对女大学生求职者的简历进行筛选时,用人单位出现隐形歧视。一般是用人单位未明确提出与性别有关的必须要求,而是在接收应聘者简历后不予录取或者直接拒绝接收。
3.女大学生在接受面试时,会不断被强调“女性身份”,进而要求女大学生延迟恋爱、婚姻、生育的时间,如女大学生无法及时承诺则将无缘该岗位。有一份关于面试过程中被淘汰者的调查显示,因性别而被拒绝的比重是60%。
如此,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容易遭遇用人单位隐性或显性的性别歧视,一方面大大减弱女性对就业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促使企业形成一种不好的企业文化。
(三)职业隔离现象严重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偏好和性别歧视的存在,在专业发展为女学生性别隔离在就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男、女大学生所在“岗位层次”的高低差异,主要呈现横向与纵向两方面。横向是指与男大学生相比较,女大学生就业范围大多聚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性行业,如:文秘、饮食、教育、演艺和卫生等领域。可见,科技含量高、文化层次高及职位越的岗位,女性人才所占的比例都很小。这样一来,很多有才能的女大学生很难进入所谓的“男性领域”而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女大学生进入高级管理层的机会也相对较小,这就使女大学生普遍徘徊于与权力中心较远的位置,自身职业现状得不到改善。纵向主要指,女大学生比男大学在职位升迁方面表现得更为困难。比如企业在升迁或提干时大都优先考虑男性,因此整体而言,在职业生涯中男性比女性走得更顺利、更长远。
- 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成因
(一)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就女大学生主观上来讲,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自身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不少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一心往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国有大型企业等单位钻,女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岗位都希望趋于平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
其次,女性求职者存在被动懒惰情绪。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招聘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最广泛的传播,因此,就业竞争力相当大。很多女大学生在经历过几次失败的面试之后,就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在就业问题上往往表现得很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过多的依赖家长、学校、亲友和老师等,也有一部分女大学生转而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出国,甚至结婚等捷径,借此逃避就业矛盾,这种被动懒惰情绪最终将导致女大学生失去主宰自己命运的主动权,也会从此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越走越远。
最后,职业规划不合理、不明确。一些女学生考虑人生道路上的未来尚不明朗,主要因为参加工作经历少、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没有冷静思考自己“喜欢什工作”、“适合什么岗位”;又由于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薄弱,达不到企业招聘岗位所需的岗位要求;在求职过程中执着于专业对口,几次面试失败后便盲目就业,导致所学专业知识的浪费、降低自身的职业价值。
(二)女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劳动经济学的观点是:如果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属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就可以说当前存在劳动力市场歧视。 [3]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该种劳动力市场歧视,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显现的性别歧视,就是说女生一次性就业率低于男生,或者说女生就业数量少于男生。面临就业的女大学生没有得到与男生数量相等的就业机会和人岗匹配的岗位,用人单位在决定招聘名额时,就已经决议招聘名额中男生比率大于女生所占比重,甚至毫不避讳地言明男生优先的招聘信息,这就成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其二是潜在的性别歧视,简而言之就是女生就职岗位与其他男性所就职岗位一样,但是女生的工资待遇、晋升空间等都不如男生的待遇,因而出现女生就业质量低于男生的就业质量。
-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到位
就业指导或职业指导,通俗地说,就是为需要获得职业的人提供如何获得适合自己职业的服务,指导各类求职者就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目标和改革后毕业生的就业方法。要保证就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在高校中开展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4]
1.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大部分学校都已开设就业指导这一课程,但是有很多学校的课程只是组织几次讲座。课程内容则更是浮于表面,发一本《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一学期上几节课就草草了事。高校应该注重招聘信息的发布、新政策的宣讲、开设面试技巧培训班以及就业协议签订服务等等。
- 就业指导老师自身素质不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由于就业指导该课程没有得到广大院校领导的重视,因此师资力量这一块更是没有跟上现代激烈的就业竞争需求。大部分指导老师缺乏专业知识、指导的知识与经验,无法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以及短板、误区提供针对幸的建议意见。
3.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有阶段性,并非细水长流
一般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开在在大四学年甚至大四最后一学期,之前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展开或渗透。而大四这一学年,许多学生都已走出校园开始实习,只有少数专业不需要提前实习可以留校学习的。这样一来,很多同学可能就错过了此次珍贵地就业指导课程。
(四)尚不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是重要原因
从古至今,女性一直都担负着人类繁衍的大任。国际组织对国际社会要求,大力保护女性的劳动就业权利,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应此要求,我国在保护妇女劳动就业权利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女性就业权利的实现。[5]如:《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与择业权利,但原则性的法律条文不仅不能界定概念、范围、惩治措施,更不能有效地设置保障机构去执行它们。现行的法律法规很难做到明确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每每出现女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想要找到一条及时有效的途径去维权都很困难。我国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的建设上,没有明确高规范大学毕业生和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监督力度不大,内容缺乏操作性,影响了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
(五)女性生育保险制度不健全
1994年12月劳动部颁发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妇女的权益。但是仍有不足之处,如:生育保险制度在执行时缺乏刚性;不同地区的生育基金统筹方案不相一致,缺乏统一监督;宣传力度不到位,人们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大;保险报销比率较低,除了保险基金、个人承担了一部分以外,剩余的由企业承担,此部分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的劳动成本,也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同时,女性退休早,在经期、孕期、生育期和哺乳期情绪不稳定、精力被分散都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展开;另外,女性在培育子女、承担家务等琐事还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时间、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工作。
三、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是无法归避的社会问题。想要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政府、社会 、高校等各方力量强强联手。与此同时,女大学生自身也应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一)女大学生应改变择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
1.注重素质的提高,培养就业的能力
当今社会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依靠的就是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资源。女大学生凭借美貌获得的就业机会岌岌可危,因为她们的存在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就需要女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拥有广阔的视野,积累更多的人脉关系,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自己,就业观要将个人的发展兴趣与国家人才需要的方向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正确的认识自我
就业前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我,杜绝盲目的自我膨胀意识。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断与时代接轨,学习新知识。积极的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心理抗压能力,对社会上存在对女性求职的歧视,视而不见,通过自身的行动努力,证明自身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点
如今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学历证明的女大学生,更需要的是具有学历,又有高素质的品格以及能为企业创造业绩的女大学生,为达到这个需求,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三方面的都应给与女大学生公平的就业待遇,为她们拓宽就业渠道,尊重与支持她们就业。此外,相对于男性,女性的感官能力更强,能够洞悉事物发展的缘由,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她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也给出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她们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创业,招收更多的女大生生工作,她们都知道就业的困难,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创业的兴趣高涨,推动社会的发展。总之,女大学生不能消极对待就业,主动出击,完善自身,突破想象,实现人生追求。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开发新型适合女大学生的岗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许多行业一直处于加工制造这一比较低级环节,而像产品设计、批发经营、订单处理、原料采购、终端零售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占有的比重非常小,此种产业形式不利于女大学生就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面临产业升级与转型这一重要任务,打造本国的名牌产业,这些都将极大地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产业升级,更多的服务业、高知识产业将不断涌现,这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非常好的机遇。产业转型,由原来的“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这将大大提高我国就业质量,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 改革高校教学制度,加大就业培训力度
首先,高校在教育方面要做到与社会共同进步,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如果只是一昧的学习前人留下的经典知识,忽视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学生踏入职场不能灵活处理专业性的问题,求职必将处处碰壁;其次,高校不能忽视培训这一方面,女大学生形象设计在面试中能争取很多的印象分,高校应针对应届毕业生开设就业培训课程,主要告诉她们就业市场的现状,让她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另外就是面试应注意哪些穿着打扮和面试礼仪等;最后,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源源不断的为社会输出人才,要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与相关企业、中介机构保持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女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谈恋爱、结婚、生子等,如若她们已经就业,国家规定带薪休假,在这期间,企业无疑人力资本投出较大,人手不够,也要招聘新的员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资本流出,企业会优先考虑招聘结婚生子后的女性,这也在情理之中,女大学生显然的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求职受到限制。国家除了继续实施现有的女性生育保障体系,男性陪产假外,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还要针对企业招收女大学生的成本给与优惠与补偿,积极鼓励企业给女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五)制定保障女性的法律法规,强制实施和落实
针对女性就业,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德国法律规定,因为性别原因在工作当中受到歧视的职员,可以向所在单位或部门索取3个月的工资。“美国实施了《反雇佣年龄歧视法》、《公平就业机会法》等相关法律,建立了反歧视专门法律机构及公平就业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它们可直接介入某些就业歧视案件,用公共权力扫除歧视,推进女性平等就业机会的实现。”[6]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对女性就业歧视的重视不够,没有出台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加以实施,很多企业也是抓住了法律的漏洞,唯自己企业利益为首。国家应对女性就业歧视这一块做出规定,在用人单位加以宣传歧视女性就业的后果,在街头加以宣传女性求职受到歧视的维权意识,并设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利益。
(六)社会动员,宣传维权意识
宣传保护妇女劳动权益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政策,更大力度宣传女大学生存在的独特性作用,表示出对女性的尊重。首先,媒体要对社会存在的不公平加以曝光,采访多名女大学生,对这类人群的就业难问题做一个专访,再对针对企业是否会留用女大学生做一些暗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社会上的人思考,引发一个热点问题,在此同时,宣传保护女性就业的法律法规,把尊重女大学生就业达成一个社会共识。其次,女大学生要不断在的挫折中完善自己,自立自强,不轻易的服输,做好一个好太太同时又是一位工作尽责的人,展示自己的多层次角色给社会上的群体,让社会知道她们作为中国公民,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有利于为女大学生就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最后,要转变用人单位对女性求职者的认识,正确的认识、评价、任用女性求职者,为她们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结论
“妇女能顶半边天”,就业是人们生活中获取报酬的最基本形式,离开了钱,再彪悍的妇女也无法生存下去。不是她们找不到工作,而是她们热爱生、自尊、自爱;不是她们没有能力工作,而是“寒窗苦读十年”,高校、社会、单位没有公平对待她们。她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尊重,社会应该改变对女性陈旧、古老的看法,敞开大门欢迎她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共同出力增加企业经济收益,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和谐社会。在即将到来的2014年毕业季,在此我呼吁全社会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呼吁全社会多一份公平,共建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宫玲琳.女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7-21).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66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