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02 11:23:36
文 献 综 述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如何采取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在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为指导依据,分别从个人成长、工作自主、企业文化、薪酬制度等方面论述知识型员工激励措施。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知识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使现代企业面临着持续变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挑战,在这种充满挑战的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知识和创新。而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最主要的驱动力量。
所有企业都认识到人才是企业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尤其在那些以知识作为重要资源的企业中,知识型员工追求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这些知识型员工甚至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知识型员工是掌握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与信息的人。他们与其他社会人相比,其人性更充分,理性更彻底,他们更需要一种平等、自由、充满人情的工作氛围,他们创造、支撑和发展着组织,既是组织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是主宰组织命运的主人。怎样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力,怎样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在21世纪面对的最大挑战;正确认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激励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理论综述
(一)需要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马斯洛在其所著作的《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阐述了人类基本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the 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the safety needs), 爱的需要(the love needs),尊重需要(the esteem needs),自我实现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求基本上反映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类共同的特点。人类的基本需求是由低级到高级,以层次形式出现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其激发动力的作用随之减弱或消失。
(二)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于1959年在《工作激励》一书中,提出了”双因素论”的基本观点,称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这类因素为激励因素,相应的,称另一类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为保健因素。赫茨伯格认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在激励行为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保健因素,又称非本质因素或情境因素,大多数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如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管理水平、与上下级关系等,这类因素与不满意相联系,如果缺少了这些因素,员工就会感到不满意,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员工的不满,但是即使这类因素的状态水平较好,也不会使员工产生满意感;激励因素,又称本质因素或内容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有关,如认可、工作的挑战性、工作责任、个人发展等,这类因素的存在能够使员工感到满意,能够对员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