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于员工敬业度和组织绩效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0-04-15 17:31:15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人工智能在近几年掀起了热潮。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的进步,会取代一部分工作,但同样也会创造新的职业,影响员工的就业与失业,会改变劳动力的结构,增加智力劳动者需求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于人力资源的招聘、任用等方式进行了改变,同样也会产生各种伦理问题。
员工敬业度一词提出不到三十年,发展迅速,作为员工的一种重要的态度和行为,敬业度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的极大关注,国内外研究影响敬业度的理论与影响因素也有很多。组织绩效衡量了组织表现情况,它与员工敬业度有关。为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人工智能会对员工个体、组织两者之间的影响,把握当下人工智能的时事热点话题,本文研究人工智能对于员工敬业度与组织绩效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以及文献参考为企业把握人工智能、提高员工敬业度与组织绩效、“扬长避短”并提出一些建议。
1.2国外研究现状
人工智能这个词最早由美国科学家约翰·麦卡锡在1955年的时候创造出来(Computerhistory.org,2016)。阿兰·图灵,“人工智能之父”,将 AI系统定义为可以作为人类智能的机器,人工智能是有关“智能主体”(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与设计的学问,而“智能主体是指一个可以观察周遭环境并做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Mehta amp; Devarakonda, 2018)。
员工敬业度的研究国外研究较多,理论也较多(Madden et al, 2017)。
Kahn最早在1990年提出个人敬业度(Personalengagement)一词,他将其定义为个体在工作中对于真实自我的认知、情感、生理的表达。在此之后,关于敬业度的定义、度量方法、影响因素等有了长期的发展。敬业度的研究是最近几年国外管理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Crawford et al. 2014)。
最广泛应用于员工敬业度的理论是工作需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s Resources)。该模型区分了与工作有关的资源或个人资源形式的资源和需求。资源激励员工,促进员工参与,进而产生积极的结果,如高水平的幸福感和绩效(Schaufeli 2014, p. 26)。工作需要员工付出额外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会导致精疲力竭,并导致消极的结果。因此,工作需求资源模型解释了敬业度的基础,当员工拥有高水平的工作相关或者个人资源时,他们更有可能投入工作。
第二广泛使用的框架是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员工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惠规范的基础上的。当员工觉得自己受到了雇主的善待和重视时,他们更有可能代表雇主做出努力,提高参与度(Alfes et al. 2013a)。
Kahn(1990)敬业度理论提及次数也较多。该理论的前提是敬业度受三个先行心理条件的影响:工作的经验、心理安全和经验丰富的可用性。Kahn(1990)认为这三个条件受工作性质、社会环境、个人资源和精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