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政治参与路径障碍及其消解文献综述
2020-06-23 20:52:14
文 献 综 述 一、引言 1.论文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民生问题上,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发展领域,其中一项就是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其实质是社会主体权利的平等性,然而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利益急剧分化,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社会阶层不断演化,产生了大量弱势群体,在政府主导的价值分配以及各种公共政策制定中,他们的愿望和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真实的反映,处于政治参与权利不平等的地位,民生状况令人堪忧。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出现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弱势群体”这一概念,表明高层政策制定者开始考虑到弱势群体问题。
之后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并提出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方案,十七大、十八大又再次强调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时下,十九大报告又将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政治参与是政治行为的具体表现,是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
作为公民进行利益表达,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政治参与又是现代政治民主的表现。
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经济地位低下、文化程度较低等原因,导致政治参与水平低,又加上我国制度供给的缺失,以及社会环境缺乏包容心态等因素,使得参与渠道不畅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满足,造成其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对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国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