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2-01-08 22:28:20
全文总字数:3051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庭承包制实施以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逐渐由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私人和社区及第三部门多元供给转变。依照公平和效率的标准,不同供给主体之间作用的边界和范围是不同的。但是,目前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着各供给主体之间边界模糊、供给主体的“缺位”和“错位”现象并存,以及由此导致的供给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成为建设和谐富强的小康社会的障碍之一.因此,选题的目的在于研究农村公共产品各类供给主体中存在的问题,明晰个主体之间的合理边界,构建能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现实意义在于对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问题的广泛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这之前,政治学、行政学和经济学的主流观点都坚持认为提供公共服务只是专属于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本质。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是属于最多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公的食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西方国家首先发起的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浪潮席卷全球,这场改革浪潮的核心是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问题。“回到市场去”成为当时西方国家公共产品领域最响亮的声音。1960年和1974年,科斯分别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和《经济学中的灯塔》论文,是人们注意到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可以由私人供给。产权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及货币主义等和成一股否定政府干预、要求公共企业私有化的思想潮流。
我国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研究也与西方公共产品供给一样百家争鸣。徐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69页)运用经济模型分析以后提出需求弹性大的,边际成本高的农村公共产品更适合由私人提供;需求弹性小的,边际成本低的则更适合政府供给。刘宝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危机的解决之策”,《决策咨询》,2003年第2期)提倡在供给主体上实现多主体多渠道喝多方式共存的攻击模式,还将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分类,分别适合政府,农村社区,私人,非营利组织来提供。而有些学者如曾梦认为必要的也是目前比较适合的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方式应是大力鼓励个人出资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缓解乡村公共产品供求矛盾。这些学者都是公共产品民营化的支持者。还有一些学者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谁应该承担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认为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政府承担了主要的责任,为了公平起见,政府也必须改变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主要有集体和私人供给的状况,承担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一样的责任。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将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比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情况与供给主体运营状况,引出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存在的问题:供给主体单一;供给主体效率低下(供给量少,供给结构失衡,主体职能分工不明确);缺乏监督机制(政府缺位)等。进而借助问卷数据与实地考察所得的资料,综合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引申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一体与多元化”思想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利用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作为支撑。最后本文将分别在制度方面与措施方面提出为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对策建议。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一)准备阶段
1.2018年2月1日至2018年2月18日,查阅搜集文献资料,确定论题,完成开题报告。
2.2018年2月18日至2月28日,进一步修正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完成开题报告。
4. 参考文献
[1]布坎南. 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马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 《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36期
[3]刘远翔.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