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行政管理 > 正文

反网络谣言研究

 2024-01-08 10:09:39  

论文总字数:9800字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传播产生的谣言接连不断,网络媒体跨时空跨地域的传播方式,使之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对社会的影响也愈演愈烈。面对当前社会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如何界定网络谣言,正视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影响,有效规避网络谣言正确进行反网络谣言行为,对此我们做相关研究分析。

关键词:网络谣言;原因;危害;治理措施

Research on the Anti-network rumors

Zhou Y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rumors spread through the network generated continuously, mode of transmission network media geographies across time and space, so that a wider range of spread, the greater the impact, the impact on society is also intensified. Faced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networking endless rumors, rumors of how to define the network, face the impact of rumors on social networks, effectively circumvent the anti-network network rumor rumor correct behavior, which we do relat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words:network rumors,reasons,harmful,control measures

谣言,自古有之,而今尤甚。其传播方式从口头传播到纸质媒介传播,如今网络媒体成为谣言的主流传播媒介。人们利用网络工作学习生活的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网络的匿名性使之缺乏基本的真实性和确定性,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影响也愈发不容忽视。关于什么是网络谣言,又该如何正确有效规避网络谣言,本文将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将谣言定义为“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意愿,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1]”周裕琼认为,“谣言是未经官方证实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对现实世界的假设,或人们在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性说法,帮助人们解读当前模糊而重要的情境。[2]”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3]

网络谣言和谣言的区别则在于传播媒介。巢乃鹏和黄娴将网络谣言定义为“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的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件、事物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4]”邓国锋和唐贵伍则将其笼统地定义为“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产生或者传播的谣言。[5]”左玮娜将网络谣言定义为“网络使用实体运用个人网站(网页)、电子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即时通讯等网络工具传播的旨在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时事或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相关,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流传。[6]”笔者认为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媒体推动被捏造与事实不同甚至相反的言论。而反网络谣言研究即是指对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以及进行有效规避的研究。

二、网络谣言的特征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之广是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这类平面媒体无法匹及的,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与现代化工业文明的高科技相结合的网络信息传播更具开放性、完整性、互动性、专业性、全局性,而通过互联网途径产生的网络谣言,其特征更为复杂多样。

(一)匿名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公众通过网络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受约束,网络上这样的言论和行为渐增。每天网络上都有一些为了报复他人或者纯粹游戏心理而散播他人谣言的信息,网络的匿名性使他们自认为无论如何造谣都能高枕无忧,甚至会故意用多个“马甲”来哄闹此事使其影响扩大,常言道三人成虎,原本虚假的信息在别有用心的人不断煽动反复传递下会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谣言,这样形成的网络谣言轻则妨碍受害者和相关人士的生活,重则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二)攻击性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企业间为了自身利益而制造谣言互相抨击对手公司已是稀松平常之事,在传统媒体还是传播媒介主流的年代这类谣言对公众来说似乎遥不可及,传统媒体的传播限制让人们无法在第一时间意识其中的严重性,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传递消息是传统媒体的劣势,而网络媒体则规避了这一缺陷,一旦涉及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谣言在网络上传开,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会让谣言迅速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之大,企业之间利用网络谣言来打压对手已是最普遍的手段之一。

(三)自炒性

为了博人眼球“赚取”网络虚名而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将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放到网络上,在这个过程中造谣者被关注度陡然提升,趁机抬高自身身价,造谣者享受这一时的快感并在高涨的关注中感到变态得自豪,虽然只是网络虚名但充分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这种扭曲的心理让很多觉得现实生活无聊乏味人生不够“精彩”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们跃跃欲试,网络谣言也就屡禁不止。

(四)宣泄性

由于现实的种种约束,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而通过网络似乎突破了这种约束,一旦没有外力约束人们就会将对现实不满对人生不如意通过网络发泄出来,毕竟隔着网线无法得知对面何人,胡说八道也好肆意揣测也好,人们毫无压力得脱口而出,有意或无意地制造着网络谣言。

三、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信息传播速度快捷是其一大特色,互联网的推广使网络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普及,而上网网民增多,素质却良莠不齐,网络言论也无所顾忌,网络极快的传播速度使得谣言能在短时间内被快速扩散,大多数并没有经过官方筛选且网民盲目跟风没有判断力,导致谣言传播迅速。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政府、社会、公民个人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政府的原因

1.公信力降低

政府的责任在于对传统媒体的管制力度过高,政府强制要求传统媒体“报喜不报忧”或“少报忧”的做法固然是为了显示当前社会的和谐状态,但其中的不和谐状态却不是不报导就不存在的,这种自我逃避自我遮掩的行为使其公信力逐渐降低。公众习惯政府这种行为模式后慢慢养成对传统媒体的信息采取不信任或忽视的态度,公众不愿意相信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甚至从相反意义上进行理解,而网络信息则是大众互相传递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即便无法判断真假但公众变得更倾向于网络传递的信息,因为经过修饰的信息一定掺杂水分,未经过修饰的信息却可能包含真相,这种公众心理滋生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温床。

2.政府权威部门不作为

当网络谣言产生的时候,相关权威部门对谣言的关注度不够,没有第一时间出面澄清,这种不作为行为给网络谣言形成了良好的生存空间。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过后,网络上疯传核泄漏产生的核辐射影响到中国领土,而碘盐可以防辐射,一时间各地碘盐被哄抢,价格也水涨船高,由此引发的社会影响和恐慌不容忽视。而权威部门在这场抢盐风波中却没有第一时间出面澄清,对公众解释说明这场谣言的缪误,也没有第一时间对趁机哄抬物价的商家进行严肃处理,谣言一步步扩散,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1. 法律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正在一步步完善,但依旧有一些漏洞不可避免,对于造谣者也没有足够的惩罚力度,使得那些拥有畸形的自我表现欲的群体在网上造谣肆无忌惮,这种有恃无恐让造谣者更加处之泰然。2011年郭美美在网上高调炫富,“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认证身份给中国红十字会造成巨大声誉损害,许多公众表示不会再给红十字捐款,但红十字会至今尚未追究郭美美的法律责任。

(二)社会的原因

1.信息不公开

对于突如其来的网络谣言大部分人们无法得知事情真相,信息的不公开使得人们只能自我揣测分析,当有类似于“真相”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人们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反复传递这些信息,当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这些信息,谣言由此扩散。2012年知名媒体人爆料,“老酸奶和果冻是由添加工业明胶的破皮鞋制成”,一时间引起热议。为了保持口感和外观,老酸奶中的确添加了适当的明胶等食品添加剂,这是国家允许使用的,虽然不乏无良商贩黑心厂家为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使用旧皮革里提取的工业明胶,但大多数老酸奶都是经得住食品检测,人们可以放心食用。而不知就里的公众却被这条网络谣言搞得晕头转向人心惶惶,老酸奶的价格也顺势下跌。

2.社会事件与社会动荡

当前的社会状态很容易影响当下的舆论,由此产生的网络谣言迎合当前民意,使其更加迅速传播产生影响。2008年4月北京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受阻,同年12月法国总统会见达赖,国际关系越渐紧张,国内开始产生对法国的抵触心理。随后不久网上谣传法国最大的连锁超市家乐福大股东资助达赖,支持“藏独”,并号召大家抵制家乐福,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法货的风潮。之后官方声明证明此为谣言,但这一反响极其热烈的网络谣言却是顺应当下民意而生,给当前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极大的。

  1. 社会阶层不同

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而划分出不同的社会阶层,呈金字塔状的社会阶层中,贫富差距过大,仇富心理更加泛滥。2009年杭州飙车案事主胡斌在庭审过程中被质疑替身,虽然最后被证明是谣言,但这个谣言产生的原因是庭审在司法上未能给公众满意的判决,而当事人“富二代”的身份更让身为中下层阶层的大多数公众产生对官方的不信任感,质疑官方的裁决,自然稍微有一点疑惑便被扩大,从而产生了谣言。

(三)公民个人的原因

1.感情用事

网络上并不是所有谣言都是故意为之,有些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一时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判断,不管事情真相舆论首先倾向于“弱势”一方,网络谣言由此产生。某房地产商因疯狂推高房价被政府处罚数千万,查处过程中被迫降低房价,他便造谣因降价被政府处罚,于是不明真相的媒体和一大批房奴以及想做房奴而不得的人纷纷跟风,一味指责政府控制房价,哪怕得知真相后依旧认为责任主要在于政府,而非处于相对弱势的“百姓”。

2.对信息断章取义

网络上存在大量为了利益制造谣言转移舆论视线的行为,尤其是一些不法网站为骗取点击率故意造谣,利用信息的不完整对信息断章取义或干脆“标题党”,将一些吸引人眼球的信息或字眼放在标题上,吸引人们围观。2014年4月30日北京青年报发布《四川现霉变5·12救灾物资 当地官员连夜清理》的报道,乍一看很成功得挑起了人们对官方救灾机构的愤怒,但仔细一想,这突如其来的报导和舆论走向让细心的网友发现了事情的不对。日前相关领域的新闻闹得最欢的是关于民间公募基金会壹基金的报导,近几日网上散播着对壹基金筹款金额巨大实际已使用金额较低引起的不小质疑,引起社会关注,北京青年报这一报道一出,网民对壹基金的关注被转移,似乎筹款金额入出不符相对于官方救灾机构已不是大事,但事实上前者还未经过确认,媒体就坐实了,后者的关注被转移,舆论一面倒骂政府、骂红会,并表示再不捐款。

3.道德缺失

网络上有一些因为对现实不满而匿名在网上发泄负面情绪肆意攻击他人而制造的网络谣言。2009年“艾滋女”开博曝光数百性接触者的消息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当地警方第一时间介入调查,最后发现该博客并非“艾滋女”闫德利亲手所写,博客内容更是子虚乌有,这一切都是“幕后黑手”闫德利前男友蓄意报复的诽谤之作。

四、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会流传不同的谣言,不断引发社会关注。从每年都有的“高考零分作文”,到“发行新人民币并增大面值”,再到“马航失联事件”,这些信息耸人听闻,最后都被证明是虚假的网络谣言。这些虚假信息会让不知情的人上当受骗,骗取同情心,从而颠倒是非掩盖事实真相,也会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扰乱社会治安,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和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政府的权威,同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扭曲社会主流价值观,妨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妨碍日常生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无论是个人诽谤还是公共事件,网络谣言对个人造成的影响极大,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在对人们日常生活或大或小的影响中将会影响到当今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2009年“艾滋女”闫德利的谣言曾让受害者痛不欲生,不仅败坏受害者的名誉和清白,甚至影响到其家人的日常生活,对其造成极大的生活困扰和精神伤害。

(二)威胁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网络谣言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网络上隔三差五流传着各种“迷魂药”、“迷魂烟”的谣言,但事实上只有掺有昏迷类药物的食物或水这类需要从口入的东西才会产生晕厥、失去知觉等情况,被拍肩、被吹气、看了一眼就丧失意识任人摆布的情况不可能存在。事后警方通过调查得知,所谓的“受害者”们基本上要么是被骗了不好意思承认,要么是被骗了死活转不过弯来。这类谣言在网上传开,有些人半信半疑,当遇到类似事件后第一反应便是以此为推脱,在网络上再次传开,更多人信以为真,由此引发的恶性循环让该网络谣言无法得到破解,对社会的稳定和公共治安产生潜在着威胁。

(三)损害国家形象,影响国家荣誉

网络谣言被利用作为颠覆敌对国家、实现“和平演变”的武器[7],会损害国家形象和国家荣誉。2009年美国中情局通过手机短信和社交网站散布伊朗总统选举舞弊的谣言,煽动伊朗国内大规模骚乱。各种形式的网络谣言已是当今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在打击网络谣言、如何反网络谣言方面,各国拥有一致的立场:严厉打击,决不手软。为了给公民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维护国家荣誉,反网络谣言研究已成为当今各国的一个重要话题。

五、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

网络谣言的声势日渐喧嚣,影响慢慢增多,负面影响更甚,必须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正确进行反网络谣言,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如何反网络谣言,应从网络谣言产生的事前预防、过程中、事后处理中分别来看。

(一)首先从预防网络谣言出发

1.提高媒体公信力

愈发便捷的网络使当今社会生活更加依赖于互联网,传统媒体公信力降低,必须督促传统媒体对信息完整性的客观传递,增加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减少网络传播对公众的影响,削弱谣言在网络传递对公众的影响。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最初揭露三鹿奶粉的传统媒体在报道过程中隐去三鹿品牌信息,使得公众没有第一时间得知正确信息,后被新华网曝光,社会哗然,公众开始关注,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三鹿始终不肯承认内部问题,只强调外部原因,公众也从最开始的云里雾里到最后的义愤填膺,最后以三鹿集团破产原董事长无期四位高管被判刑为结局。

  1. 网络平台坚持理性态度

信息通过网络在传递过程中可能缺失或被断章取义,网络平台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能为了网站的点击率而故意制造网络谣言,特别是一些自然灾害或重大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伤亡严重,在全国人民热切关注相关救援进展的时候,总有一些无良网站借此炒作,发布一些不实消息,这类网站一经发现一律封查,网站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传递正确信息的责任。

  1. 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网络技术

2007年华南虎事件中,曾有网友对华南虎照片提出质疑,最初被陕西林业厅批为“谣言”但拒绝透露虎照鉴定机构,2008年又向公众承认,经二次鉴定华南虎照的确是“纸”老虎。这次谣言虽然对社会并未造成大的危害,但其中的技术性环节却证明了在辟谣过程中技术的必要性,提前预防网络谣言,必须有一定的相关技术手段。

(二)其次要从网络谣言过程中解决

1.加强信息公开

任何谣言都是无风不起浪,网络谣言亦是如此,因为当网络谣言散布之时必须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当公众拥有最大化的知情权,对事件有足够的理智和常识,能对网络谣言进行独立思考自我分析,谣言自然能不攻自破。在2012年12月21日之前,网络上疯传着世界末日的“预言”,据说届时世界将会一片黑暗,但随着2012年12月22日太阳的升起这个谣言不攻自破。这类网络谣言往往起源于宗教学,人们明知这只是一种迷信,但心中依旧充满恐惧和不安,网络上一度有大量相关的质疑,但理智使得人们更愿意相信科学,谣言止于智者。信息公开度越高,谣言生存空间越狭窄。

2.权威部门第一时间出面澄清

从网络谣言传播开始,若权威部门无法在“谣言”出现的最短时间内出面引导舆论,滞后或模糊的信息往往会误导民众,信息的缺失和模糊性会使民众对权威部门产生不信任的心理。9.21乌坎事件中,村民因村干部土地私卖问题对村干部不满,到市政府上访过程中发生矛盾,并打出“打倒贪官”、“还我耕地”等标语。当时乌坎事件相关消息大多以报纸形式转载官方消息,而在国内互联网于各大入口网站查询“乌坎”等关键词网页曾一度封锁,官方对其处理方式是切断交通,乌坎村曾一度断水断粮,乌坎村通过网络媒体发起示威活动,甚至涉及境外势力。一直到中央关注此事件发展,在政府与群众的共同努力配合下,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渠道可畅通无阻,乌坎事件告一段落。因此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相关权威部门必须第一时间出面澄清谣言,向公众解释并指出谣言的谬误,引到正确的言论,遏制网络谣言的发展空间。

  1. 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惩罚力度

当网络谣言发展愈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有关部门对相关谣言的传播平台和造谣者应当有适当的处理手段,网络平台在给予公众发言载体的同时,也有对社会国家和谐稳定安全的负责义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给予了公众自由发言的便利,同时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处于“匿名”的网民无法实现真正的匿名。我国已明确“网络诽谤”入司法条例,入罪标准为谣言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律法规,对造成重大社会危害影响的造谣者依法实施法律制裁。

4.控制舆论导向

政府澄清解决网络谣言但偶尔有个例,公众社会舆论趋向于谣言,有些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有些是哗众取宠,有些是碍于面子难以启齿事实真相,还有些是基于个人利益的需求。2011年佛山小悦悦事件,七分钟内十八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在公众探讨当代社会人们的人性良知的同时,也有人从小悦悦还有一弟、事后采访小悦悦父母无悲喜的言行等多角度分析揣测小悦悦事件背后的“真相”。政府澄清谣言却无法掌控公众的思维情感,政府在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同时,更要注意公众的情绪和社会舆论的导向。

(三)最后还要做好相关善后工作

1.双管齐下,在处理网络谣言的同时,对网民的质疑和观点进行理性分析

在网络谣言中网民所发表的观点并不都是恶意的揣测,也有不少正确理性的分析,若此时将其与恶意虚假信息混为一谈,容易造成舆论反弹,原本已经平息的网络谣言反而更加凶猛。2009年杭州飙车案一审开庭后,网络上开始谣传庭审中的胡斌是替身的说法,官方通过各种途径证实了胡斌并非是替身,这种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本该就此瓦解,但最后传播该“谣言”影响最广的质疑者熊忠俊被行政拘留并删除相关造谣贴,引起群情激愤。在处理该“网络谣言”过程中,官方并没有对胡斌替身说的产生、传播与应对过程进行反思,反而用一堵再堵的强硬手段遏制谣言,造成的影响和社会情绪是巨大的。

  1. 分析群众心态,缓解群众不满心理

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促使网络言论自由的发展,部分存在负面情绪的群体会利用网络途径宣泄自己的情绪,引发其他拥有相同不满情绪的人的共鸣,利用网络谣言的传播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反腐倡廉一直都是政治思想中的重要话题,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加快了反腐倡廉的步伐,但也有部分仇富心理不顾真相歪曲事实,网上一度疯传某县官员戴高档手表的照片,网民从一开始人肉该官员信息到最后查实该“官员”实为在场记者,高档手表乃女友所赠。这一乌龙事件提醒政府在处理网络谣言的同时,必须透析谣言背后的社会群众心态来缓解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尽快解决公众的不满心理和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80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