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文献综述
2020-03-31 12:05:30
文 献 综 述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下的中国,教育问题积弊如山:教育思想严重落后,但其中最本质的问题,则是教育制度上的严重不平等。一位西方记者曾指出:当今中国有一个不光彩的世界之最-----中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这种不平等的现实就是:有权者教育与无权者教育的权利不平等;富人教育与穷人教育的权利不平等;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教育与关注能力教育的不公平等等。这诸如此类这些不平等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当今中国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的差异,导致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严重不平等;由于国家教育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造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由于国家政策性歧视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产生了权贵、富人与平民的教育现实不公平。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以及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引来社会各界专家和学者纷纷关注,很多专家和学者就此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对策。
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者偏差等制度性原因是加剧教育不平等的主要根源之一。长春师范学院教授赵慧君、孙中华在《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对策》中提出,政府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加剧了教育不平等。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下放教育管理权限,建立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财政能力不足,县际之间,乡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由于中央财政承担义务教育比重降低,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援落后地区的教育,因而,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贫弱状况没有得到改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支配明显失衡,即过多地用于发展高等教育,对于义务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占总投入的30%以上,远远高于国际17.9%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经费总量中80%来自政府,而义务教育却只有60%。此外,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也明显存在差距,国家将过多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投入到东部地区,结果导致东西部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刘洪在2006年5月《教育不公平的社会公共政策治理》中提到,我国教育存在的种种不公平越来越严重,也引起了社会和专家的极大关注。然后,围绕这个问题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国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入学机会上的不平等;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严重不均衡;收费比例的不公平;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区别;学生毕业后的择业机会不平等。其次,中国教育不公平的严重后果,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经常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最后,教育不公平的社会公共治理对策。研究和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这只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关键和保障;废除”教育产业化”政策,国家承担起教育的功能;真正落实中小学义务教育;要制定强有力的公共政策退制教育中的腐败现象。
龙翠红在2011年5月《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中研究了2000--2008年我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首先,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则又反过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利,因此,控制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反过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平等与增长相协调的目标。其次,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改进却没能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的改善,”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进入到一个内生化的良好发展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以逐渐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唐昊在《教育不公平的后果是什么》指出教育不平等对社会和谐的伤害极大。教育不平等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平等的助推器,促使整个社会结构日益走向分裂和解体。首先,教育不平等直接导致农村人口素质下降,基础教育向城市倾斜,义务教育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普及不够,由于很大比例农村人口不能接受足够的教育,其结果必然是人口素质的下降,而低素质地区又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其次,不同的教育机遇和教育质量造成了社会各阶层地位的代际传承。目前中国精英阶层把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这样,他们留学回来仍然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把持这个社会的话语权。因此,教育不平等的程度越大,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就越大,并成为普遍模式的代际传承而被固定下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不平等,还剥夺了低层社会成员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7月28日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主流》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除阶级差异及向工农出身的人提供上升流动的机会。教育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直接对立使社会和谐在某种意义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社会成员自下而上流动的机会被剥夺,就很容易把对其他阶层的不满转移到整个社会上来,形成反体制的力量。
朱玉山在《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解决我国教育不平等的途径。他认为,实现教育公平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仍然要坚持效率优先,实现教育公平,关键是寻找均衡点。纳什均衡理论告诉我们,博弈中每个博弈方,每一个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其中每个博弈方的策略,都是针对所有其他博弈方的策略构成的、少一个元素的策略组合的最佳反应。”最佳反应”指的是该策略带给采用它的博弈方的利益或期望利益,大于或至少不小于其他任何策略能够带来的利益。也就是,在非合作状态下,当各个博弈者的策略在其他博弈者的策略确定时,达到均衡点的各方的得益都是最大的。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就是要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强势群体、弱势群体,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城市、农村等多对矛盾中寻找到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点#8212;#8212; #8212;即”平等比例”,在制定和实行各项教育政策时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做到政策落实后各方得益都能最大化:既不会降低效率,也不会造成反向歧视;既不是削高就低的低水平平等,也不是绝对平均的平均主义;既能体现罗尔斯正义论的公平的正义原则,又能体现其差异原则。
韩海彬,赵丽芬针对中国教育问题在2012年4月《教育扩展与教育不平等:中国的实证分析》中,在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1996--2009年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以及DOLS等方法分析了教育扩展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高,教育基尼系数则呈现下降趋势。另外,无论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扩展和教育不平等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教育扩展显著地改善了教育不平等状况。因此,提高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黄亚红在2007年6月《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现状及对策》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探讨并解决好教育公平的问题可以有力地推进我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进程,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