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海洋工程类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正文

基于质量阻尼器的浮式风力机结构振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5 16:52:40  

1.目的及意义

能源是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不可或缺。目前,世界各国对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的过度使用和开发,引起了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已经势在必行。

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不论是陆上风电还是海上风电的开发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陆上可开发资源是有限的,世界各国愈加重视不占用土地资源、噪声污染小的海上风电,同时海上风能密度高、湍流度低。目前,海上风电场基本只集中在浅海,所用风力机多为固定式。我国丰富的海上风资源主要集中在水深30米以上的海域,在这样的水深下固定式海上风力机结构的经济性显著下降。今日世界各国对风电场的建造已向着水深过百米的深水区域发展,针对浮式风力机的研发有着很大的进展,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ational renewableenergy laboratory,NREL)研发的5MW半潜式浮式海上浮式风力机平台以及2009年挪威建造的世界第一座2.3MW浮式海上风力机平台。和固定风力机不同,浮式风力机平台的中心位置更高;其底部基础不固定导致浮式风电机平台始终处于受力不平衡的运动状态;随机风荷载、随机浪荷载、洋流荷载等海上极端荷载则使风机平台的运动更加剧烈。这些因素使浮式风力机的内部传动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并导致风力机发电效率大大下降,甚至可能发生塔架屈曲、倾覆等事故。因此,研究如何使浮式风力机在海上风浪联合荷载工况下安全稳定地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Namik等通过改变风机叶片桨距角来控制浮式风力机平台的运动,Fischer等提出一种基于加速度反馈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分析浮式风力机在理论上的稳定性。以上研究虽然对浮式风力机平台的运动实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存在叶根疲劳等重大问题。随着对浮式风力机稳定性的深入研究,调频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等结构被动调谐减振控制装置首次被尝试安装在海上浮式风力机上。Lackner等初步研究了TMD对海上浮式风力机稳定性的作用,但并没有考虑外部荷载的影响。Si等证明了TMD对浮式风力机有明显的减震作用。笔者将建立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典型风浪联合荷载工况,对比分析有/无配置TMD 的风力机的动力响应,分析TMD的振动控制效果。{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论文主要研究基于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浮式风力机的结构振动控制,建立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典型风浪联合荷载工况,对比分析有/无配置TMD的风力机的动力响应,分析TMD的振动控制效果。研究对象拟采用基于ITI Barge平台NREL 5MW风力机。拟采用基于NREL开发的气动弹性结构动力学仿真软件FAST对比分析有/无配置TMD的风力机的动力响应,并建立空气动力-水动力-控制系统-结构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风荷载的建模拟将轮毂中心作为参考点,设置时历平均风速为参考风速,并设置其模拟时间具体值来建立三维时历湍流风风场。在研究海洋结构时,中外的学者针对波浪荷载一般采用波浪谱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波浪谱有P-M谱,Jonswap谱和布式谱等,论文拟采用其中一种对波浪荷载建模。海流是海洋环境中各种流动的集合,海流荷载可视为剪切流,海流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近似是恒定的,论文拟取一个设定值作为水平速度;在垂直方向上海流流速呈梯度递减,在海底近似为零。由以上方法模拟典型风浪联合荷载工况,在此环境下对比分析有/无配置TMD的风力机的动力响应,并得出最后的结果。3. 参考文献

[1]朱仁传,缪国平,范菊,刘桦.海上浮式风力机及其动力学问题[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34(10):1110-1118.

[2]缪国平. 海上风电场建设与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若干水动力学关键技术问题[A]. .《风电技术》2013年06月第3期(总第39期)[C].: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2013:6.

[3]丁勤卫,李春,叶舟,周国龙,王东华.浮式风力机平台动态响应优化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7,38(05):1405-1414.

[4] JONKMAN JM.Dynamics modeling and loads analysis of an offshorefloating wind turbine[D].Denver, USA: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Laboratory,2007

[5] MUSIALW,BUTTERFIELD S,BOONE A.Feasibility of floating platform systems for windturbines [C]//The 23rd ASME Wind Energy Symposium.Reno, Nevada,USA:National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2004.

[6] 丁勤卫,李春,周国龙,等.陆海风力机动态响应对 比[J].动力工程学报,2016,36(1):65-73.DING Qinwei,LI Chun,ZHOU Guolong,et al. Comparison of dynamic response betweenstationary and floating wind turbines[J].Journal of Chinese Society ofPower Engineering,2016,36(1):65-73

[7]KOBAYASHIYohei. A wave condition for strong influence to the cylinder[J]. Th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and EnergySystems,2016,2016.21(0).

[8] JonkmanJ,Butterfield S. Definition of a 5-MW reference wind turbine for offshoresystem development [R]. Technical Report. NREL/TP-200-38060. Feb,2009.

[9] NAMIKH,STOL K. Individual blade pitch control of floating wind turbines[J]. WindEnergy,2010; 13(1): 74-8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