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酸浸出液中铁元素的萃取及反萃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24 19:48:53
文献综述 一 前言 据不完全统计,直至2015年,我国的不锈钢产量高达2000多万吨,其中近一半为Cr-Ni钢(300系)[1-2]。随着目前我国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金属资源的日益短缺,钢铁产业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我国不锈钢生产的规模越来愈大,不锈钢产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一,不锈钢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洗废水[3],污泥浸出液的酸度比较高,酸洗废水处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碱来中和混凝,一般碱使用石灰,大量的酸洗污泥会在废水中和混凝过程中产生,干燥后的污泥中含有CaF2、Fe2O3、CaO、Cr2O3、CaSO4、SiO2 等成分[4]。虽然可以通过填埋堆放的方式来处置污泥,但是会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而且在堆放填埋后酸洗污泥中的六价铬会浸出进入地面下,从而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5]。目前有固化稳定化,火法处理,湿法处理等方法应用到处置酸洗污泥。湿法处理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且高效资源化的方法,通常会使用到溶剂浸出的方式,按照浸取剂的酸碱性可将浸取剂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常使用H2SO4、HNO3、HCl等酸作为浸取剂,其中对H2SO4的应用比较多。李盼盼等[6]研究了使用H2SO4作为浸取剂,在电镀污泥中对Cu和Ni两种金属的浸出效果。 对该废水中的铁进行分离,可有效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另一方面,酸性废水中铁含量过高,能达到5%~15%,给溶液中其他各种有价金属的分离带来了很大困难。我国现有的有色金属资源保障程度较低,用于冶金、化工、铸铁、耐火及高精端科技领域的铬、镍、钴、锰等重金属资源稀缺。这些领域所产生的废弃物中仍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是重要的二次资源。然而这些二次资源中,除了含可观的有价金属外,还含有铁、铜、钙等杂质元素,严重干扰二次资源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如果能将这些杂质金属有效取出,则废水等介质中的重金属资源可进一步实现资源化利用,有利于缓解贵金属的供求矛盾。因此,有效去除酸性废水中的铁杂质,对促进溶液中重金属的资源化回收意义重大。 近年来,对不锈钢酸洗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大量的酸性浸出液,该溶液pH低,铁浓度高,有价金属含量丰富,是典型的酸性含铁废水。传统的除铁方法有黄钠铁矾法、针铁矿法、赤铁矿法、铁氧体法、氢氧化物沉淀法、碳酸盐沉淀法、膜分离技术、吸附法、萃取法等,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适用条件、处理成本、操作难度等因素限制了其大规模使用,且对废水中的其他有价成分不能充分的分离和资源化利用。因此,对不锈钢酸洗污泥浸出液中铁离子进行分离,不仅可以减少含铁废水对环境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危害,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溶液中有价金属的回收难度,促进了有价金属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充分体现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 溶液中金属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不锈钢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镍,铬,铁,锰等金属元素的需求。中国广泛使用起铬,镍,钴,锰等金属,因其特殊的性质常被应用于冶金、化工、铸铁、耐火及高精端的科技领域[6],这些领域所产生的废弃物中仍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是重要的二次资源。然而这些二次资源中,除了含可观的有价金属外,还含有铁、铜、钙、铝、镁等杂质元素,严重干扰二次资源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 [7]。本文主要查阅了以下几种去除重金属的方法。 2.1 磺钠铁矾法 磺钠铁矾法除铁工艺在中国有色冶金行业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它适用于处理高铁溶液,在含有钠离子的酸性溶液中,铁离子在高温下与钠离子反应生成磺钠铁矾法沉淀,达到去除铁的目的[8]。陈远强[9]在研究去除钴系统中铁的时候选择了采用磺钠铁矾法,替代了之前采用的中和水解法,研究结果显示铁渣中Ni-Co的含量减少,提高了金属回收率和经济效益。 2.2 针铁矿法 针铁矿法是将高浓度的三价铁离子溶液在加热条件下与中和剂搅拌,控制搅拌强度和加入速度,最终得到目标铁渣。佘宗华等[10]研究了用两矿法(褐色矿石加黄铁矿)去除硫酸溶液中铁的各种方法,证明针铁矿法具有最好的除铁效果。 该方法有少量炉渣,易于过滤,金属回收率高,去除铁率大于99%。 2.3 赤铁矿法 在赤铁矿法中,硫酸浸出液中的铁元素主要以赤铁矿的形式沉淀和除去。在Fe2O3-SO2-H2O体系内,控制温度为458~473K,当Fe2(SO4)3的浓度较高时,在强酸环境下,溶液中的Fe3 会水解成碱式硫酸铁(Fe4(OH)2(SO4)5)沉淀,低酸下主要生成赤褐色混有Fe(OH)SO4的Fe2O3沉淀,此沉淀物即为赤铁矿渣。 2.4 铁氧体法 铁氧体法是通过加铁盐与废水发生反应,金属离子会形成不溶于水的铁素体晶粒,然后在固液分离的方法下,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李磊[11]采用了铁氧体法去除砷,效果很好,但铜在毒性浸出试验中的含量超过了标准规定。 2.5化学沉淀法 沉淀法是分离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方法是通过溶度积、同离子效应、盐效应、沉淀平衡、化学絮凝等原理,改变重金属离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或者存在形态[12]。常用的沉淀方法有氢氧化物沉淀,碳酸盐沉淀等。李姣[13]采用了化学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用CaO、CaCl2和BaCl2配合物处理镀镍废水。 2.5.1氢氧化物沉淀法 氢氧化物沉淀法的过程简单且容易操作控制,使用的很广泛。该方法通常用于分级沉降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酸性溶液,根据不同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形成化合物在不同pH下的溶解度不同,可分级沉降不同的金属离子,达到分离多种复杂金属离子的目的。余训民[14]用硫酸将电镀污泥中的多种重金属浸出,磺钠铁矾法除铁后,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然后用氢氧化钠分步沉降铬、镍金属,锌则留在溶液中。 2.5.2碳酸盐沉淀法 当废水中重金属浓度很高时,可以加入碳酸钠到废水中,与废水中的重金属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从而实现回收利用。如某些化工厂排出的含锌、铜、铅等离子的废水,使其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盐沉淀,再用清水冲洗沉积物,再用真空滤筒吸干,然后循环使用。通常把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的烧碱和石灰石作为工业上的沉淀剂,很难精细控制溶液的酸碱度,使分级沉降难度增大,同时也会面临沉淀组分复杂、固液分离难度大、净水中钙含量偏高、渣量大等问题,使废水无法回用,易造成二次污染[15]。林清泉等[16]在采用了碳酸盐沉淀法后,成功的使硫酸盐溶液中的锰、钙、镁分离出来。 2.6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通过半透膜来分离粒径不同的混合物或者带电荷分子。在湿法冶金和环保领域,电渗析技术、反渗透技术、超滤技术和基于膜分离技术开发的液膜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电渗析技术主要用于海水淡化、制取高标准纯水,但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也常被研究。例如,黄万抚等[17]在处理含重金属酸性废水时,如紫金山矿石中的废水,采用了反渗透技术,成功回收了重金属。X Tian等[18]基于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重金属无机酸废水,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铬、铅、铜、锌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相对与其他领域来说,膜分离技术在复杂重金属废水的处理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但在不同工艺的相互组合中可以发挥很大优势,随着高端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回收溶液中重金属方面将存在巨大潜力。王建龙等[19]在对镀镍冲洗废水进行浓缩分离时,采用了超滤#8212;反渗透组合工艺,出水水质接近于纯水。 2.7吸附法 吸附是利用吸附剂丰富的内部孔隙结构或分子间力的表面,如物理或化学作用对溶液中重金属的吸附,以达到去除的目的。包括离子交换、静电吸附等。吸附效果的关键在于吸附剂的选择[20]。侯鹏[20]采用了吸附法回收六价铬时,采用了商业专业除铬树脂DEX-Cr,该树脂动态吸附量为260 mg/L,1 mol/L的NaOH作为其再生剂,可以实现完全再生且效果稳定,可以重复使用。目前,吸附剂有活性炭、秸秆、粉煤灰、膨润土、花生壳、树脂等,种类繁多且价格便宜,聂发辉等[21]采用了废弃木制纤维作吸附剂,很有效的去除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刘元伟等[22]用NaOH(NBD)、乙二胺(EBD)改性豆渣,对溶液中的铅离子进行了吸附,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出现了吸热、自发、多层的现象,即为物理性吸附过程。 2.8萃取法 萃取法利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重金属的分配系数之间的差异,将重金属离子从原始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将目的金属萃取分离出来。萃取剂种类众多,然而随着湿法冶金工艺的发展,萃取剂多使用酸性磷提取剂。酸性磷萃取剂在萃取过程中萃取性能良好,结构稳定,水溶性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应选择具备化学稳定性好、选择性好、毒性低、来源广、粘度低、比重小、沸点高、挥发性好等优点的萃取剂, 二磷酸脂(P204)、磷酸三丁酯(TBP)、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酯(P507)和三辛胺[24]都是常会用到的萃取剂。康健壮等[25]萃取Co、Ni、Mg时利用了P204-N235的复合萃取剂,结果表明,复合萃取的效果要高于P204的萃取效果,并且推论出,复合萃取剂萃取金属离子的机理为阳离子交换反应,以P204和磺化煤油组成的有机相萃取分离效果最好。王勤等[26]研究了P204萃取分离钴和镉离子,并获得了萃取分离的最佳条件 三、 研究污泥酸浸出液中铁元素的萃取及反萃研究的意义 我国铬、镍、钴、锰等金属应用广泛,因其特殊的性质被常应用于冶金、化工、铸铁、耐火及高精端的科技领域。这些领域所产生的废弃物中仍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是重要的二次资源。然而这些二次资源中,除了含可观的有价金属外,还含有铁、铜、钙、铝、镁等杂质元素,严重干扰二次资源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某些废料中的铁含量可达到5%-20%,严重影响有价金属的提取,如果能将这些杂质金属有效取出,则废水等介质中的重金属资源可进一步实现资源化利用,有利于缓解贵金属的供求矛盾,因此能否有效去除铁等干扰离子对铬、镍、钴等二次有价资源的回收具有重要意义[27]。 本文是在对酸浸液不进行中和的情况下,通过萃取的方法,将不锈钢厂酸浸液中的重金属萃取出来,P204萃取剂不仅对重金属提取效果好,而且不影响之后的对萃取后的重金属的体系进行反萃取的实验,降低了处理渗滤液废水难度,减少了重金属对环境的危害[28]。通过本次实验的探索,为含重金属污泥资源化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伟荣,任大庆. 不锈钢生产废水的处理回用与重金属资源化利用[J]. 中国给水排水, 2012, 28(8):49-52. [2] 王定武. 我国不锈钢生产的发展和展望[J]. 冶金管理, 2016(3):21-24. [3] 贺慧,等. 不锈钢酸洗废水处理技术分析[J]. 甘肃冶金,2009 31 (5): 42-46. [4] 潘世华,等. 不锈钢冷轧重金属污泥减量与资源化[J]. 钢铁,2015 50(12): 129-135. [5] 李盼盼,彭昌盛. 电镀污泥中铜和镍的回收工艺研究#8212;#8212;污泥的酸浸出工艺[J]. 电镀与精饰,2010,32(1):37-40. [6] 董存武,叶剑鸣,张霞,等. 利用P507和P204从多金属离子溶液中萃取分离镍钴离子的研究[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4,34(3):26-28. [7] 李英. 电镀污泥中有价金属提取工艺研究[D]. 江西理工大学,2013. [8] 王英彬. 黄钠铁矾法除铁在阜冶的应用[J]. 新疆有色金属, 2011,34(2):112- 112. [9] 陈远强. 黄钠铁矾法除铁在钴系统中的应用[J]. 四川有色金属,2002(1):38- 39. [10] 佘宗华, 等. 褐锰矿湿法冶炼工艺研究[J]. 矿冶工程, 2010, 30 (4):65-68. [11] 李磊, 等. 电镀污泥的铁氧体化研究[J]. 现代化工, 2013, 33 (10): 62-65. [12] 郭燕妮,方增坤,胡杰华,等. 化学沉淀法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D]. 工业水处理, 2011. [13] 李姣. 化学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D]. 湖南大学, 2010. [14] 余训民. 电镀污泥中铬的无害化处理及动力学分析[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4, 36(2):31-37. [15] 田冰式.中和/沉淀法处理含氰电镀废水的问题[J].环境污染与防治, 1986(1):18-21. [16] 林清泉,等. 碳酸盐沉淀法分离硫酸盐溶液中的锰与钙和镁[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2016, 26(4). [17] 黄万抚, 徐洁. 反渗透法处理矿山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试验研究[J]. 矿业工程,2005, 3(4):36-37. [18] Tian X, Yang S, Wang W, et al. reatment of nonferrous metal lurgicalacic inorganic wastewater containing heavy metals by reverse osmosis os membrane [D]. 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2014. [19] 王建龙, 刘海洋. 放射性废水的膜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 33 (10):2639-2656. [20] 侯鹏. 不锈钢酸洗污泥中复杂金属的资源回收集成技术研究[D]. 南京大学, 2012. [21] 聂发辉, 刘荣荣, 周永希,等. 利用木质纤维素废弃物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 水处理技术, 2016(1):12-19. [22] 刘元伟 . 改性豆渣吸附重金属性能研究[J]. 应用化工, 2015 (10) : 1832 -1836. [23] 祝万鹏,叶清波,杨志华等.溶剂萃取法提取电镀污泥氨浸出渣中的金属资源[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1998-05:36-41. [24] 刘美荣, 周桂英, 温建康. P507与Cyanex272协同萃取分离溶液中钴镍离子[J]. 过程工程学报, 2012, 12(3):415-419. [25] 康建壮, 钟学明, 曾鸿泽,等. P204-N235复合萃取剂对水中钴、镍、镁离子的萃取效果研究[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0(4):64-69. [26] 王勤,陈艳红. P204萃取分离钴镉的实验研究[J]. 湖南有色金属,2014,30 (3) : 34-36. [27] 王成彦, 王含渊,江培海,等. P204萃取分离钴锰铁试验研究[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06 (5) : 2-5. [28] 陈治国,简小龙,吴栋. 不锈钢冷轧含酸、含铬废水处理重金属污泥回收技术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3, 33(6):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