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11 23:25:0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而其中气体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产生的温室效应则占到50%以上。其中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急剧增长所导致的碳排放量也在短期内迅速增加,由此而带来的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也在持续增长中,已有研究表明,全球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大气中 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随之而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现如今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更加注重,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各国政府颁发的一系列政策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本文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进一步研究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据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数据,2010年中国碳排放为82.41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所以低碳经济和低碳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成为重中之重。然而碳排放主要是能源消费碳排放为主,长三角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能源消费量较大,因此研究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对寻求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技术路线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算
为了分析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比较不同城市的碳排放情况,综合碳排放的情况,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分为工业能源、交通能源、居民生活能源、商业能源、工业过程和废物等6个单元,而本研究以IPCC清单法以及投入产出法为基础,研究各单元之间的排放情况,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2.1.1 IPCC清单核算方法
目前,国内外计算碳排放主要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核算方法,该方法在国内被演化为两种模型,一种是通过将各种化石能源终端消费量根据折标煤系数折算成标准煤消费量, 然后用换算后的标准煤消费量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数,最后相加即可得到总的碳排放量;另一种是根据各种化石能源的终端消费量的平均低位发热量与 IPCC 提供的各种化石能源的 排放系数的乘积来计算总的碳排放量。而在计算中一般采用IPCC排放因子,而在IPCC中,根据精确度的不同,将排放因子分为,一,采用缺省排放因子,二,采用特定的国家或地区排放因子,三,采用具有当地特征的排放因子。
刘竹等采用此方法研究了,北京市的2008年能源消费碳排放,从计算表明,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采用不同的排放因子,最终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其中, 基于能源平衡表的算法结果与基于一次能源消费量的算法结果较为一致, 而基于能源终端消费量的算法结果与前两者出入较大。造成数值出现差异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排放因子不确定性、氧化水平高低(中国能源燃烧技术效率低于 IPCC平均标准从而采用IPCC标准有可能使结果偏高)、火力发与电供热部分的计算(在终端能源消费量核算中, 由于无法了解电力与热力的具体来源, 这一部分计算从边界确定到排放因子选择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增加了核算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