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政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开题报告
2020-05-15 22:02:1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工艺是一种应用广泛而又效果明显的可靠的传统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同时也是极具前瞻性的工艺,这些表现在以下几点:广泛适用水质水量,运行方式多种多样,控制性可靠,以及通过设置好氧区、厌氧区、缺氧区使之具有生物脱碳、除磷等功效。
1) 活性污泥法的起源: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1.主要研究的问题:
本次毕业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某市政污水处理厂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设计。工程内容包括:
① 污水处理厂方案的总体设计:通过调研收集资料,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方案;进行总体布局进行、厂区管道布置、厂区道路及绿化设计;完成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及高程设计图;
② 进行污水处理厂各构筑物的工艺计算:包括初步设计、设备选型,图中有设备、材料一览表;
③ 进行附着建筑物(包括鼓风机房、泵房、加药间、脱水机房)的设计:包括尺寸、面积、层数的确定;完成设备选型
2、设计数据及材料
设计规模:10000 m3/d
废水来源:生活污水80%,生产污水20%
设计进出水的水质
水质参数 |
进水水质 |
出水水质 |
去除率(%) |
CODCr(mg/L) |
700 |
100 |
86% |
BOD5(mg/L) |
350 |
20 |
94% |
SS(mg/L) |
350 |
20 |
94% |
氨氮(mg/L) |
35 |
20 |
43% |
TP (mg/L) |
5 |
1 |
80% |
表1:设计进出水的水质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212;87) | ||||||||
污水平均日量 |
5 |
15 |
40 |
70 |
100 |
200 |
500 |
≥1000 |
总变化系数 |
2.30 |
2.00 |
1.80 |
1.70 |
1.60 |
1.50 |
1.40 |
1.30 |
表2:生活污水变化系数
根据表2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212;87),污水的总变化系数为1.55,所以本工程处理水量10000 m3/d * 1.55 = 15500m3/d
3、拟采用的研究手段:
初步拟定采用Asup2;∕O法处理工艺方案
本项目污水处理的特点:
(1)污水以有机污染物为主,BOD/COD=0.5gt;0.3,可生化性较好,重金属及其他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一般不超标;
城镇污水BOD5一般为每升300~500毫克,SS一般为每升200~500毫克,而本水厂进水BOD5,SS,COD值较低,氮磷含量较高,故需选用脱氮除磷工艺的污水处理。
4、Asup2;∕O法处理工艺的特点
Asup2;∕O法处理工艺的特点 |
优点 |
缺点 |
1 |
该工艺为最简单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总的水力停留时间很短,总的占地面积少于其它的工艺。 |
除 磷 效 果 难 于 再 行 提 高,污 泥 增长 有 一 定 的 限 度,不易 提 高,特 别是当P∕值高时更是如此。 |
2 |
在厌氧好氧胶体运行条件下,丝状菌的不到大量增殖,无污泥膨胀,SVI值一般均小于100。 |
脱氮效果也难于进一步提高,内循环量一般以2Q为限,不宜太高,否则增加运行费用。 |
3 |
污泥中含磷浓度高,具有很高的肥效。 |
对沉淀池要保持一定的浓度的溶解氧,减少停留时间,防止产生厌氧状态和污泥释放磷的现象出现,但溶解浓度也不宜过高,以防止循环混合液对缺氧反应器的干扰。 |
4 |
运行中勿需投药,两个A段只用轻缓搅拌,运行费用低。 |
5、研究目标:
自从改革开放,我国的大中型城市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对于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环境,治理水污染做出来相当大的贡献。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将加快城市化的速度,将兴建大量的小城镇,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设市城市将达1200个左右,建制镇25000~3O000个左右,全国城镇人口达6.8亿左右,城市化水平约为45%,其中小城镇人口所占比例达65%左右。从长远角度观看从,未来绝大多数人口将生活在中小城镇.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熟悉并掌握排水工程的设计内容、设计机理、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等,能根据设计原始设计资料正确地选定设计方案,掌握污水厂设计的基本流程及各构筑物的设计方法,熟悉设计计算书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内容和编制方法,并绘制工程图纸。
6、毕业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②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③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④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