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毕业论文
2021-11-07 21:12:57
摘 要
使用了生态经济增长足迹计算模型对中国湖北省黄石市2011年到2017年的黄石市生态增长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状况等数据进行了测算。得出的结论是2011年-2017年这7年黄石市的生态盈余大于0.414,评价为可持续,且黄石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好。针对当前黄石市的土地资源生态的状况,提出合理地利用黄石市土地生态资源、转变黄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式、增加了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等具体策略,提升了黄石市的土地资源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加速了黄石市的发展和转型,向国际港口城市,旅游和文化城市等方向迈进。
关键词:黄石生态足迹;黄石生态城市承载力;黄石市可持续发展;黄石市。
Abstract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 model as a tool,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Huangshi City, Hubei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7 was studied,and it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deficit and ecological surplus data were measur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Huangshi City from 2011 to 2017 Demonstrating sustainability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t has a growing momentum of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Huangshi City, we have extracted strategic suggestions that are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rationality of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transform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of the people,so that the loc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can gradually improve the lev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of Huangshi city,and move forward to port city and tourist city.
Key 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Huangshi City.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3
2.1 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
2.2 黄石市地理概况 3
2.3 黄石市自然资源概况 3
第3章 测算模型 4
3.1生态足迹法 4
3.2 计算方法 4
3.2.1生态足迹账户计算 4
3.2.2生态承载力计算 5
3.2.3生态赤字(盈余)计算 5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
3.3.1 数据来源 5
3.3.2 生物资源足迹账户 5
3.3.3能源资源足迹账户 8
3.3.4 生态承载力计算 10
3.3.5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计算 11
第4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 13
4.1 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13
4.2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评价 13
4.3发展能力指数评价 14
4.4 讨论及建议 16
第5章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1
第1章 绪论
本文以湖北省黄石市在社会经济发展期间所表现出的可持续能力为对象,依托于生态足迹方法进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多适用于评价区域内的生态承载能力,经由分析得出的结论可用于指导区域性的发展规划。
生态足迹是一种泛指将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提供给人类,或令自然废物的消纳具有可持续性的表现,生态足迹能够反映出某低于范围内的生物生产力水平,同时可描述生产力被综合利用时所依托的空间,这一概念立足于生物物理学、能量学等视角,重点分析自然资源被持续消费期间所对应的综合利用空间[1]。生态足迹不仅可以描述个人、区域范围内自然资源被持续消耗时所达到的强度,同时也可用于描述个人、区域内自然资源的能量在持续供给期间对应的消耗数量,此外还可反映出人类在持续发展、生存的过程中,可持续经济发展所对应的生态足迹阈值。因此,生态足迹的研究与其探索对于人类生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评价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其实践研究价值。通过研究人类生态的足迹,有利于帮助人类对于其生存地区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前景情况提出更好的判断与规划。
国际学术界围绕生态文明足迹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WWF组织自2000年起,按照每两年一次的频率将各国生态文明足迹的数据信息公布给中国。我国的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会将年度政策报告对外发布。2016年的报告重新命名为《生态文明:中国与世界》,自此,我国与世界均表达了高度重视全球生态建设的态度。此后随着《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技术手册》的发布,对世界各国生态文明中足迹的分类以及基本核算评价方法与其原则进行了详细描述,这对于世界各国生态文明足迹的评价核算方法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期,Willianrees等人首次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即[2]。其将其视作对人类在地球上通过城市创造、工厂创造行为所留下脚印的载体与描述[3]。与此同时,研究者们开始对本国主要城市的温哥华生态足迹进行分析,Wackernagel等人以美国、温哥华地区的生态足迹数据为对象,进行了详细的计算与测量数据分析[4]。Chambers和Anglewis以英国的Anglianwaterservices1998—1999年运营情况分析为基础的例子,介绍了温哥华生态足迹跟踪研究方法在企业的评价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使用[5]。由《地球生命力报告2016》的内容可知,2012年首次完成了以233个国家、地区为对象的生态足迹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145个国家、地区内的生态足迹中碳足迹被视作最大组分。
我国学术界围绕生态足迹理论、分析模型以及计算方法等领域展开了探究,研究者们立足于理论、实践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以国内四川、内蒙古、江西、宁夏、南京等多个地区为对象追踪了其生态足迹。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内在追踪生态足迹过程中所使用的模型存在一定技术限制与不足,以测量指标选择环节为例,表现出了显著的偏向性,同时足迹的测度流程具有静态性,计算项目的设计具有偏颇性等。国内学术界最早界定生态足迹概念的为张志强、徐中民,至2000年已经具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6-7]。随着生态足迹研究的深入,生态足迹的技术应用空间和研究的范围从大规模尺度的地区向小尺度的区域不断地扩展。目前,对于生态足迹的观察和研究从静态的转向了静态和动态两个研究方面,并且多利用生态足迹时间测量序列的方法来准确记录各个生态足迹指标的动态数值和时间变化,计算和分析各个区域的生态足迹所达到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侯梁宇等人以江苏省为对象,针对当地的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8]。张艳鸿以甘肃省内的平凉市为对象,跟踪研究了该地区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了动态追踪[9]。郭晓娜等对甘肃和陕西省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估[10]。
因此,对于我国区域生态可利用足迹的深入研究探索以及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修正与完善,便于国内生态足迹研究模型应用范围的拓展,促进区域内的生态足迹能够提高可持续发展程度。人均可用生态资源足迹通过对农田、木材、水、煤炭以及新能源和垃圾处理工业用地等一系列自然资源的人均使用量,来更精准地衡量这一时期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生态资源需求以及发展状况。由报告内容可知,我国人均可用生态资源足迹在世界范围内所处的水平较低,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人生态可利用资源的消耗平均值相比于美国而言有所增加,增幅约为1倍。这份报告中的一份警告指出,倘若我国人均生态资源消耗水平若与美国低水平一致,则需要通过全球生物承载力予以支持。根据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期的声明可知,生态足迹目前仍旧处于持续全球化发展阶段。报告指出,2003年我国自然资源消耗的人均值位于全球排名的69位,与阿联酋、叙利亚相比略低。而美国、印度两国的生态足迹指标在全球位列第二,阿联酋、叙利亚则位居首位,日本处于排名中的27位。根据这项报告的生态足迹定义,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代表着本国经济发展需求、人口规模扩大需求、生物多样性需求、生产力发展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土地、水域面积的平均值。报告表明,我国生态足迹的人均值为1.6公顷,世界平均水平为2.2公顷,我国低于世界水平。但实际上,我国对外发布的经由科学计算后的数值为0.8公顷,换言之,每年我国消耗的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资源供给能力为自身的两倍。为弥补缺口,我国将印度、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国家视作原材料进口国,从这些国家引进了大量原材料。但研究报告指出,这些原材料中部分经由加工制造后以出口形式向西方发达国家销售,令我国又一次扮演起自然资源净出口国的角色。研究报告进一步建议,中国的政府可以考虑采取简单易行的短期环境保护措施,例如在中国推广和使用各种节能环保的灯泡,同时也可以着眼于长期的规划。研究报告同时还表示,未来一、二十年内,不断消耗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的国民生活水平令我国面临着全球生态系统安全的威胁,同时承受着来自全球全部有用生物承载力所形成的巨大经济压力[11]。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作为湖北省曾经第二发达的城市,黄石市拥有深厚的科教历史文化底蕴,有两所一本大学坐落室内。综合市内发掘出来的青铜矿井遗址,可以推论殷商时期,甚至向上至夏朝,均可发现人类活动的足迹。曾经的黄石肩负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冶炼力量,各类资源源源不断的从这里输出至各地。黄石市在这种模式下,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奠定了其后期发展疲累,环境代价过大,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高的结果。2008年,黄石市被国家认定为资源库系型城市,这表明黄石市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发展道路,升级经济发展结构的时刻。黄石市的地位由湖北省内当仁不让的老二一路下滑,被后发城市如随州等赶超。目前,黄石市打造森林城市已经初有成效,市内几大实验室加大资金投入,为黄石市向高科技,全方位发展奠定基础。清洁能源引入,湖水清淤,水质治理使得黄石市再一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
2.2 黄石市地理概况
黄石市位于亚热带,属于季风气候,这也就注定其一年四季分明的特点。黄石市雨量充足,无霜期达到264天,日照时间长,因此其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黄石市地面为多矿山结构,其地理位置远离海洋,又因为其气候因素变化强烈,大气环流等原因,也很容易发生倒春寒、大暴雨、强风、伏秋连旱等灾害性天气。
2.3 黄石市自然资源概况
黄石市近年正致力打造“三山三湖”,其境内的西塞山,大治湖等,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黄石市的城市发展道路转型带来了物质上的支撑。另一方面,黄石市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水产业的发展,丘陵,矿山地区的环境保育,使得黄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将近24%。黄石市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境内植物两千多种,鱼类上百种,大大提升了本市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黄石市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就可以更方便的探讨其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式。目前,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保证了黄石市的生态承载力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利用沿江开放城市的地理优势,发展更高质量的工业,打造更高质量的产业链,最终依托其老工业城市的原生优势,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并重,摆脱低端制造,转而向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等方向发展,不但可以减轻市域内生态环境压力,还可以做到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美丽富强的黄石市。
第3章 测算模型
3.1生态足迹法
根据对人类生物性和生产力利用土地面积大小的认识差异和需要选择存在适合于其发育生长的各种自然性和生物质性利用土地中的种类,生物生产性的利用土地被明确进行划分而成为六十五大类,分别认为是包括耕地,牧草地,林地,水域,建筑,化石生物能源和其他农用地。在不严重损害一个有关地区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力和其功能的基本完整性的必要前提下,一个生态地区居民能够直接拥有的相应区域生物性生产土地,总面积必须是该生态地区的主要生态承载力。人类经济活动所直接引起的经济消费(其中包括直接的人类家庭经济消费、间接的消费、最终可能使间接的家庭获得收益的包括商业或其他政府的消费、服务等)和对污染消纳(主要包括水、气、声、电、固废、辐射等对污染的消纳)被分门别类的计算和归结为各种生物性资源的综合消耗。然后,将各种资源的消耗量按照相应区域的综合生态生产能力分别折算成六类具有相应区域生态生产能力的六类,即生态性生产土地的总总面积Aj[12]。
3.2 计算方法
3.2.1生态足迹账户计算
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