ε-聚赖氨酸银微电极方波伏安法试验开题报告
2020-04-18 20:41:1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1. ε-聚赖氨酸概况 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是通过α-羧基和ε-氨基组成的酰胺键连接25-30个l-赖氨酸残基而成的聚合物[1]。
ε-pl的分子量约为3500-4500,无固定熔点,软化温度高于250℃,吸湿性强,稍有苦味,可溶于水、盐酸,微溶于乙醇,可生物降解,安全无毒,在1680-1640cm和1580-1520cm都有强烈的红外线吸收峰。
图1-1 ε-pl的化学结构 1977年,日本科学家马岛和酒井在白色链霉菌(white streptomyces)发酵液中首次发现ε-pl[2]。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1. 问题研究 利用银微电极方波伏安法探讨ε-聚赖氨酸的氧化过程和机理,研究ε-聚赖氨酸在三 电极体系、银微电极、硫酸钠溶液中的伏安特性和反应机制。
2. 研究手段(途径) (1)通过电化学常用分析方法#8212;#8212;循环伏安法扫描找到ε-聚赖氨酸的氧化峰区间; (2)在循环伏安法测得的区间范围内,用方波伏安正向扫描以获得ε-聚赖氨酸的峰电位; (3)优化方波参数:在明确ε-聚赖氨酸峰电位的情况下,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方波 伏安参数,使在ε-聚赖氨酸峰电位偏移程度在允许范围内、峰宽较小、峰形较好以及峰电流最大; (4)优化底液条件:不同底液种类,同一底液ph、浓度等,选择最佳底液条件。
(5)标准曲线: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做ε-聚赖氨酸浓度与峰电流的标准曲线并计算检出限; (6)干扰试验:选用常见物质如氯化钾(kcl)、氯化钠(nacl)、葡萄糖、组氨酸 和抗坏血酸做干扰项,检测它们对于ε-聚赖氨酸的检测有无明显影响; (7)样品检测:选择国家规定的可添加ε-聚赖氨酸的食品种类做样品检测,如果蔬汁类,并做加标回收率实验; (8)重复性与稳定性:比较5次平行样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以及10天前后样 品的rsd对比,从而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