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环境科学 > 正文

ε-聚赖氨酸甲基橙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试验文献综述

 2020-04-18 20:47:09  

文 献 综 述 1 ε-聚赖氨酸(ε-PL)及其研究进展 日本学者S.shim和H.sakai在1977年,从微生物中筛选Dragendo~Positive(简称:DP)物质的过程中,发现一株放线菌No.346能产生大量而稳定的DP物质[1]。

通过对酸水解产物的分析及结构分析,证实该DP物质是一种含有25-30个赖氨酸残基的同型单体聚合物,称为ε-聚赖氨酸 (ε-polylysine,简称:ε-PL)[2]。

ε-PL是一个赖氨酸残基上的α-羧基和另一赖氨酸残基上的ε-氨基连接形成酰胺键而形成的[3]。

ε-PL结构式为: ε-PL是一种具有抑菌功效的多肽,在人体内无残留、无致畸性、无致突变性以及可生物降解[4]。

ε-PL能在人体内分解为赖氨酸,而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允许在食品中强化的氨基酸,因此ε-PL是一种营养型抑菌剂,安全性高于其他化学防腐剂,其急性口服毒性为5g/kg[5]。

2004年美国FDA批准ε-PL 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一般认为安全)地位,用于米饭、软饮料、蛋类制品、沙拉、鱼、奶酪、调味品等食品的防腐保鲜[6]。

我国在2014年正式批准ε-PL可作为食品防腐剂使用[7]。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对ε-PL高产菌株的选育,发酵条件的控制及其合成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8]。

Itzhaki在1972年通过探究甲基橙与ε-PL间形成的复合物的特性,研究出了甲基橙法测定ε-PL含量。

在国内,董惠钧和姜俊云首先借鉴Itzhaki的方法,用甲基橙法测定ε-PL,受发酵液样品成分复杂的影响,该法测定的结果的重现性差[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