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结构半导体纳米线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3 14:55:27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照相术。
1837年,Daguerre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两年后,Fox Talbot将卤化银用于照片制作,但是由于卤化银的禁带宽度较大,无法响应长波可见光,所以相片质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1883年,德国光电化学专家Vogel发现有机染料能使卤化银乳状液对更长的波长敏感,这是对染料敏化效应的最早报导。
使用有机染料分子可以扩展卤化银照相软片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到红光甚至红外波段,这使得”全色”宽谱黑白胶片乃至现在的彩色胶片成为可能。
1887年,Moser将这种染料敏化效应用到卤化银电极上,从而将染料敏化的概念从照相术领域延伸到光电化学领域。
1964年,Namba和Hishiki发现同一种染料对照相术和光电化学都很有效。
这是染料敏化领域的重要事件,只是当时不能确定其机理,即不确定敏化到底是通过电子的转移还是通过能量的转移来实现的。
[1-6]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Tributsch发现了染料吸附在半导体上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电流的机理,才使人们认识到光照下电子从染料的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后继而注入半导体的导带的光电子转移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
这为光电化学电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