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黄酮是通过干扰大豆RNAi从而调控两个黄酮合成酶基因外文翻译资料
2023-01-06 11:27:20
类黄酮是通过干扰大豆RNAi从而调控两个黄酮合成酶基因
原文作者 Yi Na Jiang amp; Biao Wang amp; Hui Li amp; Lu Ming Yao amp;
Tian Long Wu
摘要:类黄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它们在植物抗紫外线伤害,生长素运输调控,以及花色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大豆(Glycine max)中,黄酮合成酶II(FNSⅡ)是黄酮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根据其他物种中已经报道的黄酮合成酶基因序列信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大豆品种“合丰47”中通过反转录扩增得到两个FNS II基因,命名为GmFNSII-1和GmFNSII-2。根据序列比对表明,GmFNSII-1基因等同于大豆黄铜合成酶基因CYP93B16,而GMFCS -2是不同的基因。通过在裂殖酵母中进行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酶可以催化(2S)-naringenin转化为芹菜素。两个GmFNSII基因有类似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但GmFNSII-2用0.4M葡萄糖处理后在根部表达。这表明该基因在大豆的胁迫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对大豆子叶的转化,在毛状根中发现GmFNSII基因能调节黄酮和异黄酮生产。我们还研究植物天然产物的代谢工程。
关键词:类黄酮,黄酮合成酶II,异黄酮,大豆,亚细胞定位。
缩略词
BLAST 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
FNS II flavone synthase II
GmFNSII soybean flavone synthase II
MS medium Murashige and Skoog medium
NADPH 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qRT-PCR quantitative RT-PCR
黄酮类化合物是公认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已被报道的黄酮类化合物已经超过1万种(Tahara 2007)。所有的类黄酮是从两个基本合成代谢物—丙二酰-CoA和香豆酰-CoA到15-碳骨架以3:1的比例连接成。黄烷核由两个芳香环通过1个三碳链连接成,这涉及到一个额外的杂环六元环相邻的环上的酚基。类黄酮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包括查尔酮,异黄酮,黄烷醇,花青素,黄酮醇,和黄酮(Kim et al. 2008; Fowler and Koffas 2009)。
植物类黄酮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来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这些功能包括紫外线(UV)保护,生长素运输的调控,以及花色调控,被归为黄酮类化合物(Harborne and Williams 2000)。在大豆(Glycine max)中,异黄酮是最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和微生物相互识别(Ferguson et al. 2010)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发现异黄酮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有重要作用。例如,能降低胆固醇水平和预防某些癌症(Weisshaar and Jenkinst 1998; Lee et al. 2005; Kim et al. 2006; Kim and Lee 2007)。它们在改善激素依赖性癌症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女性健康(Beecher 2003)。
在所有的高等植物中,从黄烷酮到黄酮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在黄烷酮杂环的C2和C3之间形成一个双键实现的。从黄烷酮产生黄酮过程中有两个酶系统-黄酮合成酶(FNS)I和黄酮合成酶II 。这两种酶不在同一个组织中,在欧芹crispum中发现FNS I,是可溶性的,Fe 2 依赖性的2-氧戊二酸-双加氧酶(Britsch 1990)。 FNS I是伞形科的成员,最近从单子叶植物也得到了FNS I((Martens et al. 2001; ; Kim et al. 2008)。相反,FNSII是一种NADPH型和分子氧(Heller and Forkmann,1993),分子依赖性,蛋白细胞色素P450型单加氧酶,属于CYP93B家族。这种酶出现在高等植物中,如金鱼草。
在大豆和染料木素中,柚皮素涉及三条代谢途径中相关的关键酶, 苯基丙酸类代谢途径。形成黄烷酮-3-羟化酶(F3H)和形成三羧基异黄酮的异黄酮合成酶(Steele et al. 1999; Zabala and Vodkin 2005), Fliegmann,(2010)描述诱导活性的黄酮合成酶,通过柚皮素被转化为芹菜素, 从大豆细胞培养物中得到GmFNS II(CYP93B16)。
在这里,我们报告两个从大豆GMFCS-1和GMFCS-2 II合成酶的克隆,我们对GmFNSII-1和GmFNSII-2进行序列分析。在毛状根里分析沉默的GmFNSII基因如何影响黄酮和异黄酮。我们的目标是获得新的代谢工程材料来提高生产异黄酮。
材料和方法
克隆和GmFNSII-1 、GmFNSII-2的序列分析
为了在大豆栽培品种“合丰47”中克隆得到GmFNSII-1(GU568027)和GmFNSII-2(GU568028)全长cDNA,我们从根部提取总RNA。24小时后取样,置于MS液体培养基中,MS培养基中加入0.4M的葡萄糖溶液,反转录为cDNA。
经过RT-PCR反应得到第一链cDNA。以第一链cDNA为模板,设计两对引物 GmFNSII-1F / R, GmFNSII-2F / R,用PCR方法扩增全长GmFNSII cDNA,PCR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并进行测序。
根据大豆基因组序列信息,进行BLAST比较,获得蛋白质序列和数据库的联系。构建发育树通过与MEGA2连接,经过1000重复生成带值。
体外测定酵母酶活力
GmFNSII-1和GmFNSII-2的编码区,在一个NMT1启动子的控制下,从起始密码子(ATG)到终止密码子结束,被克隆入PESP-2酵母(粟酒裂殖酵母)进行表达载体(Stratagene)的多克隆位点。构建载体,如 PESP-2载体(我们控制),被转化到酵母细胞。每个微粒制剂中的蛋白质含量为每布拉德福德检测(Bio-Rad)。我们执行体外微粒体酶试验Yu et al (2000)。
我们用上述提取物在Agilent 1100系列HPLC系统进行了分析,用一个Venusil MP-C18柱((2.1times;150 mm, 5 mu;m; Agela Technologies,Inc.)。把样品在甲醇中稀释,然后用20%的乙酰甲,NOL-80%,10 mM醋酸铵(pH值5.6)上升至100%的甲醇进行18分钟线性梯度分离。流速为0.1毫升分钟-1。洗脱代谢物通过光电二极管阵列监测。保留时间和UV光谱与洗脱代谢物可用正常标准(Ralston,2005)比较。
RT-PCR定量分析GmFNSII-1和GmFNSII-2
总RNA从根部,茎,叶,花,未成熟的种子,不成熟的田间生长的“合丰47”来分离。植物样品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处理,加入 DNA酶I,以第一链cDNA为模板,通过RT-PCR PrimeScripttrade;克隆。定量RT-PCR法用SYBR-Green和一个7300的实时PCR系统(Applied Biosystems)进行。初步结果根据阈值循环方法(Bovy et al. 2002)比较估计。使用作为内部标准抄本进行大豆肌动蛋白基因(V00450)的RNA制备。两对 PCR引物包括qRT_FNS-1F和qRT_FNS-1R,qRT_FNS-2F和qRT_FNS-2R(表1)。
葡萄糖处理,“合丰47”的种子放在受控气候室(16小时光照盆,25℃),取出土时小苗的第一对完全展开得真叶(约10天)。然后将叶苗置于一个补充有0.4M的葡萄糖的MS溶液中。根组织在处理24小时后收集。分离提取总RNA,用DNase I.分析。以上的RNA转录水平使用实时RT-PCR检测。
GmFNSII RNAi载体构建
构建的沉默GmFNSII RNAi载体。在GmFNSII-1和GmFNSII-2之间选择和322 bp的编码区有96%一致的,以 pMD18––GmFNSII-2为 PCR扩增模板,两对不同引物,正向引物序列5-CTG(ATCGAT /GGTACC)AAC TCGA ACCATTATO-3,和反向引物序列5-CCGG(TCTAGA / CTCGAG)GTTTACGCAAACTATTGAACCT-3建立限制性酶切位点。PCR产物克隆到两种相反方向的pHANNIBAL,一个PDK内含子,一个倒置重复的CaMV35S启动子(Wesley et al. 2001)。这个GmFNSII RNAi构建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1304 PBI121,通过加入35S:从pBI121的GUS片段插入pCam-bia1304。新建成的pCAMGUS,GmFNSII-RNAi载体插入到发根农杆菌ATCC15834,转化到大豆子叶以p1304 PBI121作为对照。pHANNIBAL,p1304 PBI121和发根农杆菌都从唐医生(Fudan-SJTU-Nottingham Plant Biotechnology Ramp;D Center)获得。
大豆子叶转化
发根农杆菌的野生型和转化的菌株,挑取酵母蛋白胨(YEP)琼脂培养基上的菌株,培养植物接种接种到含有50微克毫升-1卡那霉素的10mL YEP肉汤培养基中,28℃过夜生长。4℃,5,000rpm 离心10分钟,残留的培养液倒出,然后重悬,最终OD值 600
大豆种子贮存在冷室中,表面用70%乙醇消毒1分钟,然后放在100毫升15%的Clorox中30分钟,不时晃动。之后,每培养基(MS基础0.4毫克L-1 6-BA)中放10粒种子萌发。子叶转化方法如下:种子在26℃,16小时的光周期下放5至7天。表面没有瑕疵的胚,在叶柄0.3厘米处取样,大致呈圆形的切口(0.4厘米直径)。切割的6组子叶叶柄加入20微升的发根农杆菌。然后将平板封上封口膜,在22℃,12小时的光周期下生长(Subramanian et al.2005)
GUS表达的组织化学分析
转化3周后,毛状根使用PC ANGUS-GMFS - RNAi载体浸渍在GUS, 0.05%的5-溴-4-氯 - 吲哚基 - beta;-葡萄糖醛酸苷eth;和一个100毫含有10mM磷酸钠缓冲液(pH7.0),0.1%的Triton和0.5mM K 4的Fe(CN)6·6H 2 O中。组织在37℃(Jefferson et al. 1987)染色24小时。停止该处理,取出根并用70%的乙醇洗涤。 GUS在解剖显微镜(Olympus SZX12)下,染可视化。
HPLC分析类黄酮
以评估其类黄酮成分,用100毫克转基因根在液态氮中研磨,通过超声(100瓦),用400mL 80%的甲醇提取2小时。HPLC,在236纳米上的Agilent 1100系列HPLC分析系统中,采用一个Venusil MP-C18柱。样品通过在0%至55%乙腈的线性梯度分离HPLC级水(pH3.0用磷酸调整),30分钟后,流速为0.2毫升分钟。
结果
两个候选GmFNS II从大豆基因组获得。使用BLAST搜索SoyBase栽培大豆基因组的数据库(http://soybase.org/SequenceIntro.php),我们从甘草echinata(CYP93B1 GeFNSII(51%);
明石等, 1999年),苜蓿MtFNSII(53%)蒺藜(CYP93B12; Li et al. 2007)选择相似的序列。由此而来的序列与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相匹配时,推出FNSII全长基因组序列。 更进一步的表明,它们是从“和丰47”获得并定为GmFNSII-1和GmFNSII-2。
GmFNSII-1和GmFNSII之间的ORF区域(CYP93B16,FJ767774)在氨基酸核酸水平超过99%以上的同一性,仅一个氨基酸不同。因此,我们认为它们是相同的基因,这里我们指的是GmFNSII-1。 GmFNSII-1(GU575289)和GmFNSII-2(GU575290)长度分别为2516和2,837 bp。它们之间的ORF区在核酸水平有93%的同一性,在氨基酸水平有95%的同一性。这两个基因在同一位置有相同的一个内含子,即,位置927启动密码子(ATG)。相反,它们的内含子序列结构是高度发散的。针对他们的cDNA序列ments,GmFNSII-1具有一个假定932-BP-长的内含子在GmFNSII-2 中是1253 bp长。
GmFNSII-1(GU568027)和GmFNSII-2(GU568028)的全长cDNA
通过RT-PCR从“合丰47”苗克隆得到。他们cDNA序列分析的62%和61%为GeFNSII(AB001380),76%和77%为MtFNSII(DQ33580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为GeFN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631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