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生物科学 > 正文

HY-5和SW菌水剂防治大棚蔬菜白粉病田间调查

 2024-01-18 09:05:29  

论文总字数:6675字

摘 要

本研究选取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两个颉颃菌株HY-5菌和SW菌进行田间大棚实验。结果表明:所筛选HY-5菌剂对茄子白粉病的防效为79.16%,SW菌剂对甜瓜白粉病防效为70.25%,均具有良好的防效。但在仍存在菌种的生物防效不及化学防效的问题,故优化菌株提高其抗白粉病能力成为需要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白粉病,生物防治,田间试验

Abstract: Our laboratory selected biological agent HY-5 bacterium and biological agent SW bacterium which have good protective effect to powdery mildew for fields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biological agent HY-5 bacterium is 79.16% in solanaceae plant,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biological agent SW bacterium is 70.25% in melon powdery mildew. Nowadays, the chemical pesticide for controlling is still better than the biological pesticide, so the disease resistance becoming a problem needs to be improved.

Keywords:powdery mildew, biological control, the field test

目 录

1. 前言 6

1.1 白粉病病原菌 6

1.1.1 病原菌特性 6

1.2 菌株的发病症状 6

1.3 发病规律 7

2. 材料与方法 8

2.1 试验地状况 8

2.2 试验设计 8

2.2.1 白粉病生防菌株茄子田间处理 8

2.2.2 菌剂对甜瓜白粉病的田间处理 10

3 结果与分析 10

4 讨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1. 前言

白粉病俗称白毛,白粉病是瓜类作物上分布广泛、危害较重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早在1800年即有报道,而我国对于黄类白粉病的研究始于1936年[[1]]。在我国,每年都因白粉病的发生造成大量损失[[2]],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都可侵染,是一种潜育期短、流行性强的叶部病害,也可危害茎蔓、叶柄,而瓜果则较少被染病,一般在植株生长中、后期病情发展迅速,引起叶片枯黄、植株干枯,我国每年都因白粉病的发生而导致减产20%~30%[[3],[4]],随着设施栽培的发展,此病的危害越来越重。目前对白粉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对人畜产生一定的危害并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也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所以白粉病的生物防治迫在眉睫。

1.1 白粉病病原菌

1.1.1 病原菌特性

病原菌有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 C.)和瓜类单囊壳(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两种真菌。分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和单丝壳属。有研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常见。两种菌为专性寄生菌,两菌无性态形态相似,叶片上长出的白粉状霉为病菌的气生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或短棍形,不分枝、无色,有2-4个隔膜,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成串产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单囊壳闭囊壳扁球形,暗褐色,壳内有l倒梨形子囊,其内有8个无孔口,直径为70~140 nm,表面有附属丝丝状[[5]];二孢白粉病闭囊壳内产生多个(一般为10~15个)子囊,每个子囊产生2个(少数3个)子囊孢子;子囊广椭圆形,近似球形;子囊孢子单胞、无色至淡黄色、卵形或者椭圆形。白粉菌是专性寄生菌,以吸气穿入记住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菌丝体不侵入寄主组织内,仅在寄主表面生长繁殖,这位就是白粉病一般在病叶上早期不出现坏死斑的原因。

1.2 菌株的发病症状

白粉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泛,可在黄瓜、南瓜、甜瓜、西瓜、西葫芦、丝瓜、冬瓜、苦瓜、葫芦、蛇瓜等多种栽培的葫芦科植株上发现,在茄科植株上也有发现,白粉病在瓜类作物上的危害症状自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6]],植株感病越早,受害越重,但因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影响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其次是茎和叶柄,但一般不直接危害果实,因此通常在秋季或植株生长中、后期发病重,而以结瓜期发病最盛,造成植株减产,甚至提前拉秧[[7]]。发病初期,以叶片正面或者背面产生白色圆形的粉霉斑,病害一般开始时下部叶片出现白色小粉点,形似撒上一层白粉状物,在条件适宜时,斑点继续扩展,以后逐渐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斑(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长了一层白毛。严重时,许多病斑连片布满整个叶面,随后白色粉状物渐变为灰白色或污褐色,叶片枯黄、卷缩、变脆,最后失去光合作用能力,但一般不脱落。秋季或生长后期,有些地区的病斑粉霉层中散生许多黑褐色小粒点(闭囊壳)。叶柄和嫩茎受害,症状与叶片基本相似,只是霉斑较小,白粉较少[[8]],果实感染后呈瘦长形,不能正常膨大,丧失商品价值[[9]]

1.3 发病规律

白粉病具有气流传染、潜育期短、流行性强、再侵染频繁等特点,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所要求的湿度范围广,即使相对湿度低至25%时也能萌发,然后在植株表层细胞内形成吸器从中获取养分,以饱和湿度或者接近饱和湿度而形成水滴萌发最好;但有水滴和水膜则不利于萌发,在水滴中分生孢子吸水后膨压过大,会引起孢子破裂,故不能萌发。分生孢子在10~30℃的范围内都能萌发,而以15~30℃为最适,超过30℃或低于10℃,病菌便失去活力。瓜类白粉病从萌发到侵入需24 h,在最适条件下潜伏期为5 d,7 d就形成分生孢子再次分散传播,进行再侵染[[10]]

低温干燥地区病菌常以闭囊壳随病株残体在田间越冬,在棚室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或者冬季温暖的南方地区,不存在越冬问题,病菌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终年在瓜类作物生辗转危害。在东北地区,田间秋季作物上未发现闭囊壳,病害的初侵染源可能来自通过气流传播的越冬地区的分生孢子;在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地,秋南瓜、凤仙花等病叶上可产生大量闭囊壳。翌年5~6月间、气温达到 20~25℃时,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或由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侵入寄主。病发后,频繁进行再侵染。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形成闭囊壳越冬[3]

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产生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主要凭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一些昆虫对病害的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667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