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状核酸纳米结构用于电化学检测肠毒素文献综述
2020-06-25 20:45:51
文献综述 肠毒素是指能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致病物质,可引起毒素休克综合征、食物中毒和几种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1]。
SEB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约20 ng/kg,半数有效剂量(ED50)约0.4 ng/kg可以致残。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部分菌型等细菌均可产生肠毒素。
肠毒素检测常见于肉、乳、蛋制品等的检测[2]。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的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别、肠毒素的免疫学检测等。
酶联免疫、免疫转印、乳胶凝集等方法因其快速、灵敏、操作简便,逐步应用于食品卫生检测,同时,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如菌落杂交、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基因芯片技术等也在食品检测等方面发挥出巨大潜力[3]。
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 预先将肠毒素的抗体与载体吸附,当加入待测样品后,如果样品中含有肠毒素则可与之特异性结合,然后采用第二抗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从而形成抗原-抗体-抗抗体三层”夹心”结构[4],而抗抗体上标记有某种酶,加上该酶的底物显色后可根据颜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者定量检测。
酶联免疫分析法的优点是灵敏(0.5 ng/ml),专一,操作简单并且快速(约4小时)[5]。
缺点是由非相关抗原引起交叉反应或内源性过氧化物干扰造成假阳性;食物在热加工处理过程中,肠毒素蛋白可能会凝集,降低反应,造成假阴性[6]。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检测法(CLEIA) CLEIA的基本原理是化学发光的强度和反应物或产物的浓度呈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