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的质量研究开题报告
2020-05-29 20:01:5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1. 对乙酰氨基酚的相关知识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醋氨酚)为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的主要代谢产物,属乙酰苯胺衍生物,是目前主要用于解热镇痛的药物。当炎症反应时,组织细胞的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酶合成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并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热的症状。 该药主要通过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需要的环氧酶而起到调节体温和镇痛的作用,因其对炎性介质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部位不同于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它主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部位,而不在外周神经系统。 对乙酰氨基酚作为解热镇痛药,常用于抗感冒药的组方中。在美国,对乙酰氨基酚是消耗量最大的非处方镇痛药(每年大约有 1 亿人次服用),有 200 多个品种;在我国,对乙酰氨基酚也被广泛推荐用于成人和儿童的感冒发热、头痛以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发热和疼痛,有几十个品种[1]。为加强含对乙酰氨基酚感冒药的使用安全,本文通过检索文献,把含对乙酰氨基酚感冒药所致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进行总结分析,提示在选用非处方药(OTC)对乙酰氨基酚感冒药注意安全,以避免其严重 ADR 的重复发生。 2. 药动学和药效学性质 2.1 药动学性质 对乙酰氨基酚可以有多种给药方式, 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2]。成人推荐剂量为1 g, 24 h 内最大剂量为4 g。在肝损害的患者中, 对乙酰氨基酚的生物利用度并未显著改变, 不适用于慢性肝病患者。治疗剂量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3 - 4]。在肝脏内, 对乙酰氨基酚通过细胞色素 P450(CYP)同工酶2E1 和1A2 代谢;其毒性代谢产物 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NAPQI)是剂量依赖性肝毒性的促发因子。只有大约4%的对乙酰氨基酚代谢生 成 NAPQL、 继而通过谷胱甘肽转化为非毒性副产物。然而, 长期饮酒及其他可能引起细胞色素酶代谢异常的因素均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肝毒性[5], 所以美国 FDA 推荐对有风险者(例如酗酒者)使用较低的日总剂量(2. 5 g#183;d - 1)[3]。但是, 其耐受性和疗效使其成为需要联合治疗时的一线治疗药物, 而且, 给予低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对肾或肝功能损伤患者安全。 2.2 药效学性质 与 NSAID 一样, 对乙酰氨基酚不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 目前假定它是一种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COX)-3 抑制剂[6 - 7]。因此, 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作用可能是因其对中央前列腺素的抑制作用所致[8]。研究者最近已指出, 对乙酰氨基酚的镇痛作用还通过其他类型的中枢感受器进行介导,例如大麻素受体 1 型(CB1 ), 它是内源性大麻素的受体[9 - 10]。这是因为对乙酰氨基酚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花生四烯酸结合生成强效 TRPVl 激动剂 N-花生四烯酰-酚妥拉明(AM404)[11], 这种物质能够抑制内源性大麻素的摄取与降解。动物实验研究显示, 对乙酰氨基酚通过内源性大麻素机制产生的作用是引起其剂量依赖性抗焦虑样作用的原因[12]。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在脊髓水平上刺激向下抑制的血清素能途径, 但不清楚其作用机制[13]。给予实验性 抗血清素能药物(例如托烷司琼或格拉司琼)可以降低对乙酰氨基酚的镇痛作用。此外, 对乙酰氨基酚还能防止出现电神经刺激的情况, 而阿司匹林则无此作用, 从而证实了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枢作用机制的理论[14]。从实验性研究也获得了很多的证据证明对乙酰氨基酚对去甲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 3. 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有关物质 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为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 对氨基酚为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体和储存过程中的水解产物, 虽也有解热镇痛作用, 但其毒性较大, 应予以控制。现行质量标准未对其有关物质进行控制, 为此, 我们采用H P L C 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中有关物质[ 15, 16 ] , 方法准确, 简便, 快速。
4.参考文献 [1] 金慧萍,李中东,焦正.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与合理使用[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1): 27-30. [2] CLISSOLD SP. Paracetamol and phenacetin[J]. Drugs,1986,32(Suppl 4):S46 - S59. [3] BANNWARTH B,PEHOURCQ F. Pharmacologie basis for using paracetamol: pharmacokinetic and phannacodynamic issues[J]. Drugs,2003, 63(2):5 - 13. [4] RAWLINS MD, HENDERSON DB,HIJAB AR. Pharmacokinetics of paracetamol ( acetaminophen) after intravenous and oral administration[J]. Eur J Clin Pharmacol, 1977, 11(4):283 -286. [5] BARKIN RL. Acetaminophen,aspirin,oribuprofen in combination analgesic products[J]. Am J Ther,2001, 8(6):433 - 442. [6] ARONOFF DM, OATES JA, BOUTAUD O.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cetaminophen: its clinical pharmacologic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its inhibition of the two prostaglandin H2 synthases[J]. Clin Pharmacol Ther, 2006, 79(1):9 - 19. [7] KIS B,SNIPES JA. , BUSIJA DW. Acetaminophen and the cyclooxygenase-3 puzzle: sorting out facts,fictions,and uncertainties[J]. J Pharmacol Exp Ther, 2005, 315(1):1 - 7. [8] BOTTING RM. Inhibitors of cyclooxygenases: mechanisms. Selectivity and uses[J]. J Physiol Pharmacol, 2006,57 ( Suppl5):S113 - S124. [9] HOGESTATT ED,JONSSON BA,ERMUNDA,et al. Conversion of acetaminophen to the bioactiveN-acylphenolamine AM404 via 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dependent arachidonic acid conjuga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J]. J Biol Chem, 2005, 280(36):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2014,23(14)1664 [10] OTTANI A,LEONE S. , SANDRINI M,et al. The analgesic activity of paracetamol is prevented by the blockade of cannabinoid CBI receptors[J]. Eur J Pharmacol, 2006, 53 1(1 -3):280 -281. [11] UMATHE SN,MANNA SS,UTTURWAR KS, et al. Endocanna- binoids mediate anxiolytic-like effect of acetaminophen via CBI receptors[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09, 33(7):1191 - 1199. [12] TJOLSEN A,LUND A,HOLE K. Antinociceptive effect of paracetamol in rats is partly dependent on spinal serotonergic systems[J]. Eur J Pharmacol, 1991, 19 3(2):193 - 201. [13] BONNEFONT J,COURADE JP,AUOUI A,et al. Antinociceptiv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paracetamol[J]. Drugs,2003, 63(2):1 - 4. [14] PICKERING G,LORIOT MA,LIBERT F, et al. Analgesic effect of acetaminophen in humans: first evidence of a central serotonergic mechanism[J]. Clin Pharmacol Ther, 2006, 79(4):371 -378.中国新药杂志2014 年第23 卷第14 期 31405 - 31412. [ 15 ] 南天平, 郭广炎, 潘伯荣. 新型H 2 受体阻滞剂尼扎替丁[ M] . 国外医药- 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 1990 , 11 ( 3 ) : 1 6 2 . [16 ] 张中一. 尼扎替丁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J ]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2 ,1 2 ( 6 ) : 2 5 1 .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1. 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的含量
1.1 仪器与试药
1.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测定波长的选择、专属性考察、对乙酰氨基酚的线性范围与检测限、回收率试验、重复性试验、精密度考察、样品的测定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用于重复性光热/热力学协同治疗的NIR-II 光响应抗菌凝胶外文翻译资料
- 氧化石墨烯/银/胶原涂层的光动力和物理作用协 同杀死细菌外文翻译资料
- x,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区域选择性自由 基x-硼酰化直接合成0-硼酰羰基分子外文翻译资料
- 通过光氧催化作用实现有机硼合成的新型自由基硼化途径外文翻译资料
- 光导的单电子转移过程在烯烃与氮杂环卡宾硼烷的硼基化反应中作为- -种授权的基本原理外文翻译资料
- 用于数字光处理3D打印的可重复打印聚合物外文翻译资料
- 1, 6-烯基自由基硼化/环化级联反应合成硼处理的杂环和碳环外文翻译资料
- 羟基环戊烯酮的Morita-Bayllis-Hillman反应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莫米洛替尼的新型实用合成路线外文翻译资料
- 用从突变的PrPGApx04中分离出的青霉素G酰化酶高效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外文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