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补料分批培养合成L-赖氨酸的过程优化文献综述
2020-04-07 16:04:46
文 献 综 述
赖氨酸的化学名称为2,6-二氨基己酸或α,ε-二氨基己酸,英文名称为Lysine。有L-型和D-型两种光学异构体。赖氨酸是人和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的一种氨基酸,必须从外界摄取,而植物中所含的赖氨酸很少,被称为植物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1],很难得到其结晶。有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探索提高谷物中赖氨酸的含量,例如1996 年D. C. Bittel用cDNA克隆的方法修正了玉米中赖氨酸生物合成中的DHPS酶,使其不受赖氨酸反馈的抑制,在实验室玉米细胞液中得到4倍于野生细胞液的赖氨酸[2],但据此就断定商品赖氨酸将被淘汰还为时尚早。1960年日本的木下祝郎、中山清等用紫外线照射谷氨酸捧杆菌得到一株营养缺陷型变异株,从此开始了发酵法工业生产商品赖氨酸[3]。发酵法是当今世界上生产赖氨酸的主要方法,年产量在20万吨以上。
1、L-赖氨酸生产工艺
1.1 水解法
将含蛋白质较多的物质加热水解,使其蛋白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再用离子交换树脂或苦味酸盐提取赖氨酸。一般采用动物血粉作原料,此法特点是工艺简单,但原料问题较大,只适用于小规模生产。
1.2 合成法
用化学合成法制取赖氨酸,工艺较多,所用原料不尽相同。工业上采用的主要为DMS 法及东丽法,两法都生成α-氨基己内酰胺,再水解生成DL-赖氨酸,然后用酶法进行分割,生成L-赖氨酸。
1.3 酶法
酶法是利用生产己内酰胺时产生的大量副产物环己烯为原料,合成DL-氨基己内酰胺。用水解酶把L-氨基己内酰胶水解成赖氨酸;用消旋酶对D-氨基己内酰胺进行消旋,最后转化为赖氨酸。转化率接近100%,L-赖氨酸的积累浓度可达40%以上。
1.4发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