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22 20:57:50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
1.1斑马鱼模型
1.1.1斑马鱼的简介
斑马鱼(zebrafish)[1]为常见热带鱼,体长3-4cm,身躯玲珑而纤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斑马鱼和人类基因有着87%的高度同源性,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很突出,这意味着其实验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人体。常可用于水质环境的监测。又名蓝条鱼、花条鱼,原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对水质要求不高。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成熟鱼每隔几天可产卵一次。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2],胚体透明。发育温度要求在25-31℃之间。斑马鱼由于个体小,养殖花费少,能大规模繁育,且具有许多优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和系统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品系,斑马鱼基因数据库里有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方便了研究。斑马鱼的细胞标记技术、组织移植技术、突变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活性抑制技术等已经成熟[3],且有数以千计的斑马鱼胚胎突变体,是研究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的优良资源,有的还可做为人类疾病模型。
1.1.2 斑马鱼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体系
1.1.2.1发育毒性与致畸形评价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沙利度胺致海豹儿事件”后,化合物(药物)的发育毒性与致畸形性越来越来被研究者所重视。EPA将斑马鱼列为唯一的一种评估环境污染物的动物模型,其中发育毒性可作为最初的筛选步骤,并建立了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评价模型。在斑马鱼胚胎及幼鱼阶段,用化合物处理斑马鱼,可观察到斑马鱼一系列的身体、心、肝、胃肠道发育异常,结合半致死率等评价方法,并与哺乳动物的致畸形作用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对化合物毒性获得较为准确的评估,该评估系统的特异性(70%~80%)和敏感性(gt;80%)非常突出。斑马鱼药物评价系统识别非致畸物质成功率为75%,识别致畸物质成功率则高达100%[3]。利用斑马鱼模型评价乙醇等6种化合物的发育毒性与致畸性,结果发现这些化合物会诱发斑马鱼发育畸形[4],包括:不同程度的心包水肿、血流减缓、身体水肿、脑部变小、眼变小、肝脏发育延迟、肌肉变形、身体着色滞后及鱼鳔不充气等等
1.1.2.2 心血管毒性评价
由于斑马鱼幼鱼通体透明,血细胞在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堆积非常容易观察[5],因而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心脏畸形及血栓形成也极为方便。在斑马鱼模型中药物的心血管毒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心率变化、心律不齐、心包水肿,血流速度变化、血栓形成、出血等[5]。利用斑马鱼对14种已知哺乳类动物心血管毒性药物和3种无心血管毒性药物进行评价,发现斑马鱼对心血管毒性药物和非心血管毒性药物的预测成功率为100%(17/17),敏感性为100%(14/14),特异性为100%(3/3)[6]。
1.1.2.3 肝毒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