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轨道交通13号线线路设计文献综述
2020-06-11 22:44:23
文 献 综 述 一、选题背景 1、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出行机动化引起的交通 拥挤、交通事故以及交通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备受各界瞩目的问题。我国城市 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交通资源稀缺,这一情况使得各大城市都认识到发展公共交通是 解决中心城区诸多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许多大城市均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公共交通 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方向。资料表明,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有12个城市开通了 城市轨道交通,其中上海、北京和广州三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均已经超过200km 同时,我国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从无到有,其运营里程与商业运营速度已达世界领 先水平。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长株潭等地区的区域城际轨道交通 系统网络也进入到实质性建设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与国家干线铁路网络 三位一体的轨道交通体系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突出亮点。 2、设计背景 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和南京都市圈的区域中心城市,正面临伴随城市 化进程而来的交通困窘局面。主城以绕城公路、内环路以及八条放射状连接线的”两环 八射”快速路系统初具雏形,”经五纬八”的主干道网络已经形成。但是南京道路系统 的综合指标与发达国家比差距甚大,道路网络级配也不太合理,跨区交通瓶颈进一步加 剧。同时,南京居住区和就业区分离突出,中心区域间缺乏快速的交通方式的现状,也 导致新旧城之间和主要道路交叉口交通流量爆发式增长。 地铁13号线建成之后,贯穿主城区,连接其余的多条线路,为市民换乘提供更见便 捷的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换乘王”。不仅可以缓解市民出行的交通拥堵问题,而且 可以缓解市中心的城市用地紧张,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 13号线在其建成之后,也将对其沿线的经济发展,其所在的城区的发展起到第二次 刺激的作用,其沿线的土地价格、商业价值也会呈现出增长的势头。
二、线路设计综述 文献资料中主要关注了线路设计,客流预测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设计,内容总结如下。 2.1客流预测 1.轨道交通的客流预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客流预测工作所要求的客流特征内涵多,他们对后续的工程设计与可行性论 证具有重要作用。 (2)线网的规划对客流影响巨大。 (3)客流预测需要注重客流峰谷特征。 (4)客流预测的敏感性分析工作内涵多,难度大,要求严格。 (5)在许多阶段均需要论证。 2.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工程项目一般都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可逆性,线 路一经建成难以更改,因此布局合理和规模适当的线网直接影响了城市交通结构 的合理性,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线网规划编制原则和方法。 (1)以所在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 (2)体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要求。 (3)符合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目标和总体思想。 (4)以城市社会,经济与地理特征为基础。 2.三类网络规划的协调。 (1)站点布局的协调。 (2)轨道交通线路间的衔接。 (3)互联互通问题。
三、线路设计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是污染小的交通设施,有利于构建一句城市,但是其高速运行也会产生震动与噪声。在对轨道交通进行布局是,要考虑其震动与噪声对周边的影响,应根据建设城市的历史、人文、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认真研究、权衡轨道交通投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景观等多种因素,以确定最佳建设形式。 2、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选线应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定线路走向,拟定车站围着。注意与相邻线路平行间距和相交换乘关系,稳定线路起屹点、接轨点和换乘节点。周边为待开发用地的车站应尽量考虑与对外交通场站结合,并预留相应规划用地。 3、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必须为节约土地及空间进行精心设计,尽可能与城市道路共用通道,尽量与道路红线及城市主要建筑物平行,隧道、车站、出入口等有条件与城市建筑结合的,应尽量结合。需要对沿线土地的现状利用情况、现行规划情况进行梳理,对站点影响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4、减少城市拆迁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不同于一般铁路,它往往受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限制,线位选择自由度小,选定线路必须仔细勘测、设计,经多方案比选确定,尽量避免或减少建筑物拆迁和沿线各类管道切改工程。 5、合理衔接其他交通方式 研究沿线及相交道路市政管线规划条件,考虑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方式换乘衔接。换乘站点应结合沿线相交的在建及建成轨道交通线路条件,设计换乘方案,并考虑预留换乘条件。 6、便利运营组织 根据初步客流预测结果考虑运营交路、旅行速度及车辆配置等。应根据运营组织、行车交路,结合线路条件优化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及出入段线配置方案,达到方便折返停车、灵活条都、有利运营、缩短折返时间及折返线长度的目的。 7、考虑环境与文物保护 研究眼线文物保护方案,综合考虑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城市防洪规划等控制因素。 8、考虑施工建设条件 应根据城市地形、道路、高压走廊、地下管线、重要建筑、环境景观、地质水文条件、施工方法与交通疏散等条件为将来的施工提供便利。
四、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叶霞飞、顾保南.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顾保南、叶霞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施仲衡等.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第2版),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7.沈景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配线的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Vol.9,No.9,pp. 1-5,2006.9 8.李君,叶霞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布方法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4(8):1009. 9.张小松,叶霞飞,高亮全.上海市R3线桃浦段的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联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3):47. 10.顾保南,姜晓明.论城市轨道交通最小曲线半径标准的选择[J].同济大学学报,2003(4):428. 11.蔺增良:地铁辅助线设计研究.都市快轨交通,Vol.20,No.4,pp.63-66,2007.8 12.江永、叶霞飞.国外典型大城市轨道交通配线方法和经验.城市轨道交通研究,Vol.10,No.12,pp. 35-39,2007.12 13.Marry Webb , Jackie Clarke. Jane#8217;s Jane#8217;s Urban Transport SystemsURBAN TRANSPORT SYSTEMSs(2005--2006)[M, ]. UK: Marry Webb Contributing, 2006 14.Boris S. Pushkarev, Jeffrey M. Zupan amp; Robert S. Cumella. Urban Rail in America[M], .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2 15.Peter White. Public Transport[M]. London:UCL Press, 1995 16.M. Gendreau,G. Laport amp; J.A.Mesa: Locating Rapid Transit Lines[J], . 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1995(2):145. 17.渡边健.地下铁道の设计(日文)[M].东京:山海堂,196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