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正文

基于接驳的末端公交系统规划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2020-02-20 10:23:4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公共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速,公共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战略之一。在城市交通运输中,地铁与干线公交是运行快速且具有高效性与可安全性的运输系统,因而与之衔接的“最后一公里”公交的运行情况对公共交通出行链的整体服务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各个城市内新建社区的大量崛起使得原有公交服务覆盖不足导致盲区增加,此外一些老旧片区由于街道限制也导致常规公共交通服务难以完全覆盖。尽管各个城市都在大力建设与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但仅可提供方向性可达使得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尤其是接驳的末端公交系统缺少系统的建设与规划,影响公共交通出行链的整体服务质量与居民出行效率。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解决末端接驳公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为解决我国城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本文基于接驳的末端公交系统规划方法研究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循环公交和共享单车等公交末端接驳的交通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并综合分析微公交、共享单车等公交末端接驳方式,比较其中的利弊。最后以某城市为例,针对末端接驳问题对微循环公交站点的规划布设并分析微循环公交最优平均站距进行研究探讨,同时分析区域用于末端接驳的共享单车投放量与停车点规划,同时探讨其他末端接驳交通方式的规划与完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基本内容和技术路线

2.1研究目标:

基于接驳的末端公交系统规划方法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循环公交的概念,介绍微循环公交的组织模式,之后,本文还分析了以共享单车为主的其他末端接驳的交通方式,并综合分析微公交、共享单车等其他末端接驳方式,比较其中的利弊。最后以某城市为例,针对末端接驳问题对微循环公交站点的规划布设并分析微循环公交最优平均站距进行研究探讨,同时分析区域用于末端接驳的共享单车投放量与停车点规划,探讨其他末端接驳交通方式的规划与其他交通基础设施与末端接驳公交的一体化布设。

2.2研究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

1、对“最后一公里”问题及末端接驳公交系统发展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进行文献查阅,以掌握国内外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即基于接驳的末端公交系统规划方法研究。

①国内外研究现状

②研究的目、意义

2、对末端接驳公交系统的分类与功能进行阐述与探讨。

①末端公交方式的分类与比较

②末端接驳公交的功能

3、基于接驳的微循环公交布局规划与设计。

①城市微循环交通的概念

②微循环公交系统的规划

③微循环公交管理规划

4、基于接驳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

①以共享单车为主的非机动车系统规划

②城市步行系统规划与完善

③慢行交通的相关交通设施与末端接驳公交的一体化布设

5、以某市为例的末端接驳交通系统规划

①某市的末端接驳交通现状调查

②某市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探讨

6、结论与展望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进度安排

周数

内容安排

第1~2周

消化选题,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初稿;

第3周

拟定论文架构,完成开题报告

第4~5周

完成论文所需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工作

第6~8周

完成论文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

第9周

提交论文初稿。

第10~12周

对初稿进行修改,提交论文二稿。

第13~15周

对二稿进行修改,提交论文终稿和外文资料翻译

第16周

毕业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参考文献


[1]宋雪鸿. 城市交通微循环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


[2]陆磊.上海“最后一公里”公交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公用事业,2011,25(06).


[3]徐杨. 广州市微循环公交运行效果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4]武苗苗. 城市微循环公交客流特性分析及站点规划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


[5]李永威. 广州“城中村”微循环公交服务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6]宋超群. 城市微循环公交线路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7.


[7]吴醒. 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微循环公交线路布设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8]张朝栋. 社区微循环公交路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9]潘述亮. 面向换乘站点的灵活型公交微循环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


[10]储薇薇.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中引入交通微循环的影响要素分析及策略初探[D].深圳大学,2017.


[11]吴聪.“最后一公里”公交的运营效率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公用事业,2014.


[12]张萌.青年客车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J].运输经理世界,2014(13)


[13]冯苏苇,汤諹,贡正,聂池.“最后一公里”公交供给创新模式及其绩效评估——以S市M区公共自行车项目为例[J].公共治理评论,2016(01).


[14]毛小燕,汤鑫宇,陈晓俊,周晖杰.基于人流密集度的网点数量与布局预测模型——以宁波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6,29(02):18-22.


[15]强威. 社区公共交通工具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17.


[16]李佳,张卜月,唐玉洁,刘思艺,徐艳秋.达州市共享单车投放的优化模型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9):176-177.


[17]宋敏. 地市级城市共享单车投放模型研究[A]. .劳动保障研究(2019年第1辑)[C].: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18:4.


[18]黄敏. 共享单车停放点规划模型[A].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第十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18:6.


[19]任逸帆,李开国.共享单车对轨道接驳交通的影响分析[J].交通与港航,2018,5(05)


[20]孙梦晨. 基于共享单车发展下的城市街道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1]何雄.共享单车影响下的轨道交通站点规划一体化[J].建材与装饰,2018(07)


[22]周传钰. 共享单车投放量测算和调度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23]潘跃,裴玉龙.城市常规公交接驳方式分担率预测模型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8,20(06):45-51 65.

[24]高煦明. 轨道交通站点服务范围及接驳方式比例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专业研究院,2018:12.

[25]张思佳,贾顺平,王瑜琼,李军,张桐.考虑地铁站点多方式接驳范围的接运网络配流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8,18(05):38-45.

[26]Cheng Y H , Chen SY . Perceived accessibility, mobility, and connectivity of publictransportation system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15, 77:386-403.

[27]Chong, Z.J., Qin,B., Bandyopadhyay, T., Wongpiromsarn, T., Rankin, E.S., Ang, M.H., Frazzoli,E., Rus, D., Hsu, D., Low, K.H.. Autonomous personal vehicle for the first-and last-mile transportation services[P]. Cyberne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CIS), 2011 IEE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11.

[28]Shaheen S , Chan N. Mobility and the Sharing Economy: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the First- andLast-Mile Public Transit Connections[J]. Built Environment, 2016,42(4):573-588.

[29]Bradley Flamm P D. Perceptions of Bicycle-Friendly Policy Impacts on Accessibility to TransitServices: The First and Last Mile Bridge[J]. Bicycle Facilities, 2014.

[30]Li S , Luo Q ,Hampshire R C . Design of Multimodal Network for Mobility-as-A-Service:First/Last Mile Free Floating Bikes and On-Demand Transit[J]. Social Science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1

[31]Zhili Liu, XudongJia, Wen Cheng. Solving the Last MileProblem: Ensure the Success of Public Bicycle System in Beijing,2012.

[32]Muhammad Adnan1,Shahbaz Altaf,Tom Bellemans, Ansar#8209;ul#8209;Haque Yasar, Elhadi M. Shakshuki . Last-miletravel and bicycle sharing system in small/medium sized cities: user’spreferences investigation using hybrid choice model, 201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