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正文

城市轨道交通乘降智能引导及仿真验证文献综述

 2020-04-15 20:17:36  

1.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合理引导乘客候车,削弱乘客在候车过程中的灵活性、分散性,尽最大可能诱导乘客依照轨道交通管理者的想法均匀分布,进而有序、高效的完成候车过程及乘降过程。其中,合理引导乘客候车可主要实现以下几个目的:①减少乘客在候车过程中出现的行走流线交织,提升乘客在站台中的行走速率。②缩短乘客的乘降时间,提高乘降效率,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水平。

研究意义:轨道交通乘降效率是影响轨道交通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存在着站台乘客分布不均的现象,其降低了乘客乘降效率,导致列车停站时间长,发车间隔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因此,本文开展了乘客行为特性研究,从乘降效率的影响因素出发,综合运用图像识别技术、PIS信息发布技术,构建可诱导乘客均匀分布的智能乘降引导系统,然后通过基于社会力模型的Anylogic软件对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论证和优化,其可显著提高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及效率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站台客流行为特性

关于站台客流的行为特性,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候车位置选择特性

乘客在候车位置的选择上存在不均匀性。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多个站台进行调研均发现了此特性。例如:宋庆梅[1]、厉超吉[2]分别对北京两站点研究均发现了乘客在候乘区位置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倾向性,造成乘客在站台上分布不均。影响乘客在候车位置选择的因素也是多样。Yang X [3]以走行距离,候乘区排队人数,候乘区面积,乘客视野可见密度为影响因素建立了候乘区乘客分布预测模型,与实际情况大致相同。孙小菲[4]对比了换乘站、中间站、首末站提出换乘站乘客在经历换乘之后更倾向于选择走行距离小的站台候车。武勇炎[5]提出距入口距离和客流总量对站台乘客分布影响较大。

(2)乘客动态分布特性

沈景炎[6]研究了“列车到达前—列车到达后”乘客分布的动态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站台宽度的计算方法。杨长露[7]提出候车客流分布可分为自由等候、聚集等候和准备上车三个阶段,乘客分布由站位稀松到出现明显聚集,最终准备上车阶段出现高密度聚集,乘客相互间距离达到最小。李颖[8]以同台换乘站台为对象,研究了同台换乘站台乘客的动态分布规律,提出了同台换乘站台最高聚集人数的计算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