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正文

多模式交通出行的接驳设施优化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27 23:23:00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中等城市及城市新区中运量公交系统的发展,多模式、多层次的公交系统逐步形成,加上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等)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步行环境的改善,居民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次出行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多种交通方式。

例如,轨道交通常因其线路固定,很难实现”门到门”服务,为保证轨道交通出行者的出行需求,增强其可达性,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合出行是不可避免的。

就轨道交通出行全过程而言,乘客在出行过程中需采用”自行车/小汽车/步行/常规公交/出租车#8212;#8212;轨道#8212;#8212;自行车/小汽车/步行/常规公交/出租车”的出行模式完成一次出行。

因此,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接驳效率就非常重要。

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各交通方式换乘枢纽的运行效率在整个城市交通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

截至 2017年末,中国内地共计 34 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并投入运营,开通城轨交通线路 165 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 5033公里。

而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综合客运体系。

但是在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过程中,存在如下不同程度的接驳问题:步行设施方面:站前广场、过街设施未能与市政步道连通,存在集散能力较低,绕行距离远等问题;公交配套设施方面:公交站点与轨道站点距离远,乘客换乘环境复杂混乱,场站内人流和车流的组织不合理;自行车设施方面:部分站点未设置自行车停车场,造成周边环境混乱,部分自行车停车场存在车位不足,流线组织不顺畅的问题;出租车及临停设施方面:大部分站点周边未设置相关临停车位或候车区,造成轨道站点周边小汽车接驳的管理无序现象。

在接驳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出行环节的增加,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将在其便捷性和舒适性方面失去有效的竞争力,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车厢内以及周边步行道、换乘设施的拥挤、嘈杂大大降低了其舒适性、便捷性,同时也为老人、孕妇、儿童等出行群体带来不便。

因此在对接驳设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该如何对现有的接驳设施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和改善优化是现如今采用多模式交通出行的重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