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正文

冰雪气候条件下高速公路视觉诱导设施优化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28 20:30:59  

1.目的及意义

研究背景:在北方的冬天,长时间的降雪会引起高速公路路段的大面积积雪,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模糊了行驶道路的轮廓。长期行驶在颜色单一的冰雪环境中会使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引起误判或者操作失误,且冰雪反射阳光强度通常达到12000 ~30000lx,会使驾驶员的视觉产生不适,长时间注视会影响驾驶员视觉,降低对前方道路情况的辨别能力。且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行驶速度都偏快,则在交通安全方面有着极大的隐患。因为冰雪环境高亮度,色调单一等特点,长时间的冰雪环境驾驶,会使驾驶员更加容易疲劳,更容易出现误判,而诱导标志作为指示标志,由代表行驶方向的简易箭头和轮廓色彩线条组成,广泛应用于难以辨识道路轮廓的特殊道路上。所以本设计将运用诱导标志来降低冰雪条件下的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率。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在车辆减速效果和冰雪路面通行能力方面,如徐良杰(2017)【1】以蓝色线形诱导标志为对象,发现在高速公路弯道上诱导标志对车辆减速和车道保持具有显著效果。在标志布设数量方面,通过在弯道布设线形诱导标志,发现线形诱导标志数量超过2个时,能够对车辆起到降速效果,其中,夜晚效果优于白天,数量为4个时效果最佳。谢荣发(2014)【2】在分析道路通行能力理论公式后,通过前后刹车距离相等情况为模型,确定了距离及摩擦系数间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计算出冰雪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在驾驶员心理作用方面,徐良杰(2015),蒋贤才(2007)【3】【4】提出在普通弯道设置蓝色线形诱导标志后,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压力总体处于较低值,但随着弯道曲率的增加,对驾驶员的作用效果降低。在冰雪弯道合理设置红、蓝、绿 3 种色彩的线形诱导标志,能够有效提高驾驶员的心理效应。相文森(2010),陶诗言(2008),龚雪雪(2010)【5】【6】【7】研究中指出,在冰雪道路条件下的交通事故大概可以分成三大类,本文将根据分类情况设计出相应的诱导标识设计。刘爱群(2016)【8】,搜集了驾驶员在有外界干扰情况下眼球反应的具体情况,从数据中可以借鉴驾驶员在交通驾驶中应急反应的灵敏程度,来决定诱导标志的设计尺度。

通过查询国标,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和毛慧(2001)【9】在论文中提出的对线形诱导标志的尺寸大小、设置最大间隔及可使用颜色作了规定,但是缺乏对冰雪环境下线形诱导标志的视觉研究和不同色彩线形诱导标志的视认距离特性研究。杜志刚(2014)【10】有关于城市路侧冗余信息对指路标志视觉干扰试验的研究,研究表明女明星广告等信息设置有干扰驾驶员现象明显,所以在构造诱导标志的时候,会时刻注意对驾驶员的干扰程度。最后通过对朱顺应(2001)【11】自由流车速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做出更加规范和全面的设计。

目前国外的ROSEE(2005),YILMAZ H(2008)【12】【13】提出线形诱导标志在引导车辆行驶方向和提示驾驶员道路线形变化上具有显著作用,利用标志色彩创造良好的冰雪环境视认条件,可使驾驶员及其他交通参与者集中注意力,及时获取前方道路轮廓信息,提高冰雪公路弯道行车安全。ZHAO X(2014),HARUHIKO H(2005)【14】【15】在研究冰雪公路驾驶员对不同色彩的标志视认效果,为冰雪环境交通标志设置提供指导及理论支撑,对提高冰雪公路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本设计通过分析驾驶员对标志标线色彩的视认特性,开展冰雪环境驾驶员视认特性试验,对线形诱导标志色彩视认距离与行车速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驾驶员对冰雪环境下不同色彩线形诱导标志的视认特性。设计出一套可行的诱导标志方案。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基本内容:研究车辆行驶在冰雪环境中,驾驶员对交通标志色彩的视认效果受到车辆行驶速度、环境照度、标志自身色彩及驾驶员自身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目标:通过冰雪高速公路仿真模型和现场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得出一套能够改善视觉效果的诱导标志设计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依照现有公路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冰雪高速公路仿真模型,和对北方司机的调查采访,获取在冰雪条件下的驾驶感受和道路及车辆状态,在相关规范的体系下,合理安排诱导标志,与原先道路进行模拟对比。得到合适诱导标志的设计方案和架设密度及位置。

3. 参考文献

【1】徐良杰,陈 东,奚少新,应聃,冰雪环境公路弯道线形诱导标志色彩视认特性研究,公路 交 通 科 技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34 No.2 Feb. 20171002 - 0268 (2017) 02-0100-0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