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电子商务 >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消费行为研究-以朱一龙粉丝为个例文献综述

 2020-04-29 20:05:27  

文 献 综 述

一、选题依据、背景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粉丝经济”成为相关文化产品市场研究的重要议题,围绕粉丝消费行为本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渐增多。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粉丝文化。”粉丝”,英文译为”fans”,指疯狂迷恋某一事物或人物的人。”粉丝”的出现源于大众媒介对于偶像的塑造,无论是某部电影的”粉丝”、某个电视节目的”粉丝”,还是某个明星的”粉丝”、某个学者的”粉丝”,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偶像的崇拜、热爱和狂热追捧。

粉丝为了表达对偶像的认同和喜爱,往往进行大量的粉丝消费活动,因此要想深刻地了解粉丝和粉丝文化,必须要了解粉丝消费。因为相对于普通消费者,粉丝群体疯狂地迷恋偶像,并且在时间、金钱和情感方面会有超常的投入。粉丝常被称为”疯狂的消费者”,但他们并非被动接受大众媒体传播的一切,而是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偶像消费活动。在社交媒体时代,”粉丝”集合起来表达其对偶像喜爱的途径变得更加宽广:粉丝们通过在论坛和贴吧里共同讨论、在微博上形成动员、加入明星俱乐部等方式来支持自己的偶像,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经济推动力。

基于此,本文将朱一龙粉丝群体作为本论文的研究案例对象,考察社交媒体时代里该粉丝群体呈现出的个性特征、活跃程度及其消费行为。研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粉丝”的特征并借力”粉丝经济”产生的影响,引导”粉丝”群体的需求和偏好,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如何有效地选择品牌代言人,提升品牌资产具有一定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粉丝现象而言,粉丝文化研究出现较晚。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粉丝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渐成规模,其研究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以约翰#183;费斯克(John Fiske)和亨利#183;詹金斯(Henry Jenkins)为代表。二者从受众研究的角度,充分肯定了粉丝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认为认为粉丝文化的出现是大众文化反抗精英文化的实践。粉丝通过”盗猎”、”游牧”等方式改写大众文化的文本,并进行再创造,从而产生新的文本和作品。这些二次加工的文本在粉丝群体之中流通,并为粉丝个体带来新的满足。

第二阶段,粉丝文化的研究者皮埃尔#183;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粉丝对大众文化的所谓”抵抗”,并不是出于有意识的反抗,只是出于粉丝个人的爱好和选择。每个粉丝所拥有的”资本”不同,对大众文化的兴趣和爱好程度也不同。

进入第三阶段,粉丝文化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态势。其中英国的社会学家尼古拉斯#183;艾伯柯龙比(Nicholas Abercrombie)和布莱恩#183;朗赫斯特(BrainLonghurst)撰写的《变化的受众:变化的研究范式》一文对伯明翰学派提出的”收编/抵抗”范式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质疑,并提出要用一个新的”奇观/表演”范式。康奈尔#183;桑德沃斯在其著作《内在的粉丝和精神分析》中,则从心理学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了粉丝偶像崇拜的心理机制,为粉丝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的视角。

综上,国外的粉丝研究从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到对粉丝文化的理性审视,已经逐渐扩展到多学科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对”粉丝群体”的研究也扩展到开始从不同视角探索粉丝的内心机制的研究,追问粉丝个体的心理和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