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2020-05-26 20:48:55  

文 献 综 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新颖的金融模式有着深刻的产生背景。朱晋川(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既是出于金融个体(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对于降低成本的强烈渴求,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撑。

1. 需求型拉动因素

在传统金融市场上,金融各主体的融资成本,运营成本,时间消耗成本,信息不对称风险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使得金融各主体对金融模式创新的渴求更为强烈。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而且与我国银行业现状及人民需求密切相关。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占垄断地位,商业银行以存贷款利差获得高额利润,因为缺乏竞争,所以银行的存款利率较低。面对高通货膨胀率,很多人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模式,以远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打动人们;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的办事效率低下给高效率的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因此,这种由需求拉动的因素成为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强大内在推动力。

2. 供给型推动因素

互联网机构与金融的技术平台的创新,搜素引擎技术与云计算后台智能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以及企业逐利性的混合经营为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和互联网进入金融业提供了机会,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外在支撑力和技术保障。冯娟娟(2013)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迅猛发展。马云(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不同于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的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创新的精神而形成的新金融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P2P网络借贷模式,在线投资理财不断涌现,使传统金融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二、我国银行业特点分析

王欣(2014)认为传统银行客户群体往往相对固定,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开发的速度往往比较缓慢、链条比较漫长、范围比较受限。葛兆强(2000)认为目前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商业银行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但引入和强化了竞争机制,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增加了金融制度的经济贡献率,推动了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从而在制度绩效上呈现出对”大一统”银行体系的”帕累托改进”。

但是,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是一种具有寡头垄断性质的、竞争不充分的,结构失衡的商业银行体系,其突出特点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