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基于报复角度的反倾销研究——以中国为例开题报告
2021-12-16 22:47:37
全文总字数:4599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反倾销源自于倾销,是为应对倾销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在反倾销中,发展中国家起初主要是以遭受调查的角色出现的,并且一直是遭受调查的主体。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学会如何利用反倾销来保护自己并逐渐取代发达国家成为反倾销的主要使用者。 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国(地区)遭受反倾销以后,有可能对别国(地区)进行报复性反倾销,这样会导致国际反倾销的日益增加。 二、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制造业中心进行了地域转移,随着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制造业面临着巨大危机,因此基于报复角度的反倾销现象不断增长,具体研究该现象可以促进我国在反倾销的战争中知己知彼,从而使我国外贸出口产业更好的适应国际贸易的规则和发展形势,促进外贸的长远健康持续的发展,有效推动我国的经济稳定增长。 三、研究意义 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的问题固然由来已久,而且是一个急需我们去研究应对策略的问题。然而,研究今年反倾销问题之后可以发现,其发展的趋势不仅仅是反倾销对象范围越来越广泛、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而且发起者也已经从原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态势发展成今天不少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对华反倾销的局面。这种完全基于报复角度的反倾销现象的发展,对于保证我国产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Prusa和Skeath(2002)通过对1980-1998年GATT/WTO成员国对外反倾销案件进行研究后发现: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反倾销被用作一种战略手段,以达到阻止反倾销或对使用反倾销的贸易伙伴国进行惩罚。Blonigen和Bown(2003)认为反倾销报复威胁会通过两个方面(降低对进口国的反倾销诉讼和降低成员国政府作出的反倾销肯定裁决)降低别国的反倾销活动,并且从实证上解释了1980-1998年美国对外反倾销大量减少的原因,认为这是由于美国遭到了反倾销报复造成的。Feinberg和Olso(2004)也证明了大多数国家使用反倾销的主要目的不是针对倾销行为本身,而是为了报复。Feinberg和Reynolds(2006)通过分析1995-2003年的反倾销,研究了反倾销行为与报复之间的关系,强有力的证明了报复是反倾销在这些年增加的重要因素。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杨仕辉和肖德(2000)通过建立反倾销报复博弈模型,认为国际反倾销愈演愈烈在于各国将反倾销作为对抗其他国家对本国反倾销的手段。冯巨章(2009)使用1995-2008年间的反倾销案件数据,从反倾销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和实施最终措施三个指标判断了主要国家和地区之的反倾销报复行为,认为印度、美国和欧盟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终存在较为显著的反倾销报复,但国际反倾销中报复现象的范围不大。余萍、魏守道(2012)通过整理研究WTO公布的1995-2010年间的反倾销数据,从反倾销的国别或地区、行业和年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印度、美国、欧盟和阿根廷的反倾销报复能力比较强,已经成为全球反倾销的主要国家(地区),中国和韩国的反倾销报复能力比较弱,已经成为全球被反倾销的主要国家(地区)。张琳、姚海华(2014)利用1995-2003年的相关数据,并运用指控对称型指数和制裁对称性指数对中美和中欧双边反倾销的对称性进行了分析,表明:入世以来,中国通过反倾销指控和制裁呈现出跳跃式增长,中国与欧美之间反倾销指控和制裁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目前中国通过反倾销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能力还相当薄弱。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对发展中国家这个整体的报复性反倾销措施的分析。
(2)缺乏基于报复角度的具体分析。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反倾销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概述之后,对发展中国家报复性反倾销近况做了简要阐述和分析,从而选取反倾销倾向为指标,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反倾销措施在1995-2014年相关数据的研究,最终得出与发展中国家报复性反倾销相关结论,并对中国的报复性反倾销提出相关建议,帮助中国的对外贸易更好的发展。 具体结构如下: 一、发展中国家反倾销现状分析 二、发展中国家反倾销动因分析 三、发展中国家报复性反倾销因素的实证分析 四、结论和建议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图:
|
| |||||||||
| |||||||||
搜集发展中国家反倾销数据 |
|
| ||||||||||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反倾销具体事件和数据的分析,得到具体的实证分析 |
发展中国家报复性反倾销因素的实证分析
|
结论和建议 |
较为科学的应对模式 |
结合我国现状进行分析和建议 |
对策建议 |
具体表现
|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一)实行方案:
1.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了解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
2.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收集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4. 参考文献
5、已查阅参考文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