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
2022-11-15 16:04:45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Number 693
December 2000
ON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Caroline Freund and Diana Weinhold
NOTE: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are preliminary materials circulated to stimulate discussion and critical comment. References in publications to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other than an acknowledgment that the writer has had access to unpublished material) should be cleared with the author or authors. Recent IFDPs are available on the Web at www.bog.frb.fed.us.
ON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Caroline Freund and Diana Weinhold*
Abstract: The Internet stimulates trade. Using a gravity equation of trade among 56 countries, we find no evidence of an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total trade flows in 1995 and only weak evidence of an effect in 1996. However, we find an increasing and significant impact from 1997 to 1999. Specifically, our results imply that a 10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number of web hosts in one country would have led to about 1 percent greater trade in 1998 and 1999. Surprisingly, we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trade has been stronger for poor countries than for rich countries, and that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the Internet has reduced the impact of distance on trade. The evidence is consistent with a model in which the Internet creates a global exchange for goods, thereby reducing market-specific sunk costs of exporting.
Keywords: technology, gravity equation, sunk costs
*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visio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Institut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respectively. We would like to thank Bruce Blonigen, Simeon Djankov, Andrew Levin, James Rauch, John Rogers, Andrew Rose, Phillip Swagel, David Weinstein, Kei-Mu Yi and seminar participant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nd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Conference for helpful comments, and Kathryn Zweig for research assistance. All errors and omissions are our own. Correspondence: Caroline Freu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vision, Federal Reserve Board, Washington D.C. 20551, e-mail: caroline.l.freund@frb.gov. Diana Weinhold, Development Studies Institut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Houghton Street, London WC2A2AE, e-mail: d.weinhold@lse.ac.uk. The views presented here are sole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and should not be interpreted as reflecting the views of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or any other person associated with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ntroduction
Anecdotal evidence that the Internet has affected international trade is everywhere. A recent New York Times article told of women in a remote part of Guyana using the Internet to sell hand- woven hammocks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NYT 3/28/2000). A producer of draperies and other goods from Hicksville, Long Island is using the Internet to negotiate deals in Turkey, Saudi Arabia, and South Africa, after years of serving only the domestic market (Long Island Business News, 8/21/2000). Of greater importance for sheer trade volumes, global business-to-business web sites have already been set up in a number of industries. Some examples include, SciQuest, a global marketplace for laboratory and scientific materials; Commerx, a global exchange for plastics, metals, and packaging materials; and e-Steel, which links buyers and sellers of steel products around the world. In one well-known example, Daimler-Chrysler, GM, and Ford are starting COVISINT, an Internet-based market for car parts that is expected to aggregate thousands of suppliers worldwide. Such initiatives are not limited to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For example, a web-based market is being developed in greater China for international supplie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hicago Sun Times 9/12/2000). Forrester Research, a leading consulting company, estimates that global e-commerce cross-border trade will be $44.1 billion in 2000, and will grow to
$1.4 trillion in 2004, accounting for 18 percent of total exports (Sanders, 2000).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quantify the effect that the Internet has had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recent years. We motivate the analysis with a model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sunk cost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arket-specific sunk costs have historically been very important for a large share of trade in goods.1 The Internet ha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1 A large body of empirical work has shown that past linkages and business networks ar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current trade flows.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standard determinants of trade, Eichengreen and Irwin (1998) show that past trade has significant explanatory power in explaining current trade patterns using aggregate trade data. Roberts and
these costs because suppliers can advertise to numerous buyers at once. Thi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rade volumes and for bilateral trade patterns. In particular, it implies that the new technology will increase trade, reduce the importance of past linkages on current trade, and is likely to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exports of countries that have not historically had strong trade ties.
The model also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distance on trade will be reduced if distance impacts trade mainly through sunk costs, for example, by improv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about distant markets. Alternatively, if distance impacts trade primarily because of transport costs then it is unclear i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will change the way in which distance affects trade.
We use a gravity model of trade among 56 cou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联邦储备系统的董事会
国际金融讨论文件第693号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
论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卡罗琳·弗洛因德和戴安娜·温霍尔德
注:《国际金融讨论文件》是为激发讨论和批评性意见而分发的初步材料。在出版物中引用《国际金融讨论文件》(Internatio nalFinanceDiscussionPapers)的内容(除了承认作者有机会接触到未发表的材料之外)应与作者一起澄清。最近的ifdp可以在网上找到,网址是
论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卡罗琳·弗洛伊德和戴安娜·温霍尔德*
摘要:互联网刺激了贸易。使用56个国家之间的重力贸易方程式,我们没有发现互联网对1995年总贸易流量产生影响的证据,也只有微弱的证据证明在1996年产生了影响。然而,我们发现,从1997年到1999年,影响越来越大。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网络主机的相对数量增加10%,那么1998年和1999年的贸易额就会增加1%。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发现互联网对贫穷国家的贸易影响比对富裕国家的影响更大,而且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互联网减少了距离对贸易的影响。证据与这样一种模式是一致的,即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全球货物交换,从而减少了特定市场的出口沉没成本。
关键词:技术,重力方程,沉没成本
*伦敦经济学院联邦储备委员会国际金融部及发展研究所。我们要感谢布鲁斯·布隆尼根、西蒙·丹科夫、安德鲁·莱文、詹姆
斯·劳奇、约翰·罗杰斯、安德鲁·罗斯、菲利普·斯瓦格尔、大卫·韦恩斯坦、凯·穆伊和哥伦比亚大学、联邦储备委员会、弗吉
尼亚大学和国际贸易会议经验调查组织的研讨会与会者提供的有益意见,以及凯瑟琳·茨威格提供的研究援助。所有的错误和
遗漏都是我们自己的。20551,e-mail:这里提出的观点完全是作者的责任,不应被解释为反映了美联储董事会或任何其他与美联储系统有关的人的观点。
1.引言
互联网已经影响到国际贸易的轶事证据无处不在。《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圭亚那一个偏远地区的妇女利用互联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出售手工编织的吊床(NYT3/28/2000)。长岛是来自希克斯维尔的布匹和其他商品的生产商,多年来只服务于国内市场,现在正利用互联网在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南非进行交易谈判。对于纯粹的贸易量来说,更重要的是,全球B2B贸易网站已经在许多行业建立起来了。一些例子包括:SciQuest,一个实验室和科学材料的全球市场;commerzbank,一个塑料、金属和包装材料的全球交易所;e-Steel,它把世界各地的钢铁产品买家和卖家联系在一起。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戴姆勒-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正在启动COVISINT,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汽车零部件市场,预计将汇集全球数千家供应商。这种倡议不仅限于工业化国家。例如,大中华区正在为国际农产品供应商开发一个基于网络的市场(芝加哥太阳时报9/12/2000)。领先的咨询公司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Research)估计,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跨境贸易额将达到441亿美元,2004年将增长到1.4万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桑德斯,2000年)。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量化近年来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用一个包含不完全竞争和沉没成本的模型来激活分析。有证据表明,特定市场的沉没成本历来对很大一部分货物贸易非常重要。互联网有可能减少这些成本是因为供应商可以同时向众多买家做广告。这对贸易量和双边贸易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这意味着新技术将增加贸易,降低过去的联系对当前贸易的重要性,并可能对历史上没有牢固贸易联系的国家的出口产生最大的影响。
该模型还表明,如果距离主要通过沉没成本影响贸易,例如通过改善获得关于遥远市场的信息,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将减少。另外,如果距离影响贸易主要是因为运输成本,那么不清楚互联网的发展是否会改变距离影响贸易的方式。
我们使用了1995年至1999年期间56个国家之间的重力贸易模型,并检验互联网的使用是否有助于解释观察到的贸易模式。简言之,我们在1995年没有发现网络接入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证据,在1996年也只有非常微弱的证据。然而,从1997年至1999年,我们发现互联网对贸易流动产生了重大和日益增加的影响。具体来说,我们发现1999年网络主机的相对增长10%会导致大约1%的贸易增长。我们发现,互联网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流动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这与该模型的预测一致,即没有建立贸易联系的国家从互联网技术中获益最多。
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互联网减少了距离对贸易的影响,这表明距离主要是由于运输成本而影响贸易模式。我们还发现有证据表明,因特网降低了过去联系对贸易流动的重要性。
应当指出,虽然互联网可能影响商品和服务贸易,但对两者的影响可能大不相同。如上所述,商品贸易将受到影响,因为互联网技术使全球商品市场的发展成为可能。
服务贸易将受到影响,因为通过互联网传送的新服务现在几乎可以无偿交易,不论地点如何。本文主要研究商品贸易和互联网对商品贸易的市场创造效应。在一篇配套文章中,我们计划探讨互联网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二部分回顾了相关文献,并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描述互联网对贸易的影响。第3部分简要回顾了贸易的重力模型,第4部分讨论了数据和测量问题,第5部分介绍了结果,第6部分提供了结果的敏感度分析,第7部分讨论了其他的解释,第8部分得出结论。
1大量实证工作表明,过去的联系和商业网络是当前贸易流动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控制了贸易的标准决定因素之后,Eichengre en和Irwin(1998)表明,过去的贸易在利用总体贸易数据解释当前的贸易模式方面有很大的解释力。罗伯茨和
Tybout(1997)使用公司层面的数据显示了类似的历史效应。劳赫(1999)发现,殖民地联系和语言有助于解释贸易流动。
2.实证检验的理论框架
本节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以便对互联网如何可能影响贸易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这一模式旨在说明和突出互联网可能影响商品贸易的不同方式。互联网的相关创新之处在于,它有可能直接通过与众多买家和卖家进行有组织的交易,以及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间接地为特定的贸易商品创造巨大的全球市场,从而使卖家能够即时通知买家价格。这与最近的其他创新非常不同,例如电话或传真,它们只有助于双边沟通。事实上,最近对全球50家电子商务城市的调查发现,这些交易所的价值来自于跨地区买家和卖家的汇总。
一家Chemicals网站的一位高管指出:'如果一家法国化工企业想在中国销售产品,它将花费大量资金进军亚洲。现在公司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发布信息了。寻找PVC的中国买家离法国卖家只有一步之遥'(Sanders2000)。
全球交易所有效地降低了与特定市场相关的沉没成本,因为供应商可以在一个地方向多个买家做广告。最近的一些文件强调了沉没成本在解释贸易流动方面的重要性。Baldwin(1989)在一篇影响深远的论文中指出,沉没成本可能是解释观察到的贸易流滞后现象的原因。Eichengreen和Irwin(1998)发现,历史贸易模式在决定当前贸易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其解释为在建立贸易网络时必须涉及沉没成本的证据。利用公司层面的数据,Tybout和Roberts(1997)还发现了沉没成本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哥伦比亚公司在某一年出口的证据。弗洛因德(2000)发现,欧盟原始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是高度持久的,并假设沉没成本可能是罪魁祸首。
文献的一个相关部分侧重于与不完全信息有关的费用,并强调当地网络在克服这些费用方面的重要性。劳赫(1996)发展了一种贸易搜索理论,在这种理论中,网络通过增加企业在寻找最佳匹配时获得的吸引力来扩大企业可能的出口市场。3他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家庭关系和亚洲企业集团在建立贸易联系中的重要性。在一份附带文件中,Rauch(1999年)指出,贸易联系,例如殖民地关系或共同语言,在解释贸易模式方面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不在有组织的交易所进行贸易或有参考价格的货物。
在这两种模式中,贸易都是扭曲的,贸易流动将是持久的。在有沉没成本的模型中,贸易是扭曲的,因为一些出口商没有进入市场(而其他出口商没有退出),因为相对价格在调整。在信息不完美的模型中,交易是扭曲的,因为搜索费用昂贵,这意味着最佳匹配不太可能被确定,而且一旦找到匹配,它们不会改变,因为寻找新的伙伴费用昂贵。
接下来,我们开发了一个最低限度的模型,用不完全竞争和沉没成本来证明创建一个全球交易所对贸易的影响。我们考虑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万家公司生产同质产品。这个市场中的竞争是古诺模型,而福利收益是贸易带来的竞争增加的结果(如布兰德和克鲁格曼(1983))。我们假设一个公司为了参与一个给定的市场而支付一个特定的市场沉没成本。这包括诸如:发现市场信息,为产品做广告,以及建立分销网络等费用。许多此类投资是针对外国的,如果该公司退出,不太可能收回。
该模型有两个阶段,存在完全信息。假定每个国家的总效用为
U(K,Q,...Q)=N KQ-Qsup2;/2 ,
其中n表示一种竞争性生产的计价单位商品的消费量,q是一种寡头生产的商品的总消费量,k是一个常数。
因此,每个国家对不完全具有竞争力商品的需求
P=K-Q,
P代表价格。最初,市场被假定为分割的,也就是说,跨运输输出的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却步。
每个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是不变的,边际成本是c,向一个国家出口的成本是f,这个成本随着国家间距离的不同而不同。对于较远的市场,假设固定成本较高,因为获得有关该市场的信息成本较高。此外,还有一个运输成本,t,每个项目也增加了距离,因为它是更昂贵的运输货物在长途运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解决了一个企业的最优出口,给定企业向一个特定的市场出口,然后我们检查在什么条件下出口将发生在均衡。
公司的问题是最大化现在的折现价值的利润
- max (1 )qij (K q * qij c tij ) ,
Max (1) qij (kq * qij c tij) ,
其中q*是其他公司销售的产出,是折现系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得到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从第一国向第j国出口的均衡数量,作为所有其他企业出口的函数。企业在每个时期的最优出口量是
将方程(2)中的数量代入方程(1)中求解,获得利润
在出口成本固定的情况下,只有当利润大于贸易成本时,出口才是值得的。也就是说,从i到j的总出口是
利润超过固定成本的可能性取决于固定成本、运输成本、外国市场的规模以及竞争的程度。
在第二个时期,假设增长和成本随时间保持不变,出口将与第一时期的出口相同。
此外,由于沉没成本,基本面的微小变化不会影响贸易。
一旦支付了固定成本,企业将永远留在市场中。同样,如果公司在第一个时期进入市场不是最优的,那么在第二个时期进入市场也不是最优的。
这就产生了三种关于不完全竞争商品与固定成本之间的贸易的假设。
(一)邻国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有可能出口和出口,因为固定成本和运输成本都较低。较低的固定成本直接增加了出口的可能性,较低的运输成本增加了利润,也使出口更有可能。(二)一家公司更有可能出口到一个大市场,即k市场较大的市场。(三)在两个时期的模式中,历史是重要的,同样的出口商在两个时期都会出口。
图1显示了一个不完美生产商品的市场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例子。
生产商直接向国外市场销售,有些生产商不向某些市场销售。生产商更有可能向周边市场和大型市场销售。此外,由于进入市场的固定成本,一个市场中的公司具有重要的市场力量,而且各国的价格各不相同。
接下来,我们考虑贸易与互联网的不同。互联网有效地聚合了世界需求和世界供应ーー市场不再分割。世界对不完全竞争的商品的需求是
P K * Q .
我们假设所有能够上网的公司都在这个市场上竞争,然后根据需求分配产量。现在,每个公司都在世界需求之上优化其出口,从而产生以下均衡数量:
其中q*是市场中其余企业的总供给,t*是企业的平均运输成本。
国家i对国家j的出口是
其中yj/y*是j国的相对收入。我们的直觉是,mqi是从i国向世界的总出口量,每个j国进口其在世界供应量中的相对份额。
市场现在如图2所示。国家在国际电子市场上买卖。所有进口国都因价格较低而获利。出口国从进入新市场和减少或取消固定成本中获益。
请注意,在这个基本规格距离不再重要ーー出口只是出口商和进口商相对规模的函数。然而,更有可能的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世界市场将清除靠近。例如,每个公司可以列出一个不包括运输成本的价格,这个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必须是相同的,并且还可以提供一个跨市场运输成本的清单。在这种情况下,j国从i国的进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国家的距离有多近,距离的影响实际上可能会增加。其中的逻辑是,有了不完全竞争和沉没成本,来自几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7682],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