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途径与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10 16:32:43  

文 献 综 述

一、中小企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4年《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报告显示,2000-2003年以来,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呈现以下特点:对中小企业融资总额虽有较多增加,但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和新增票据融资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一般不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中小企业的总融资成本一般高出法定贷款利率的40%以上。中小企业效益对其融资可得性起决定性作用,一年以内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一般不能从银行贷款。中小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陈晓红(2006)认为,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符合西方成熟国家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同时,中小企业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渠道多种多样,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必定有不同的来源。另外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制优序融资”现象;在融资期限的选择上,中小企业一般还是遵循财务管理上的”黄金法则”,即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相匹配。民间金融的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金融抑制的政策已不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尽快制定有关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的政策。

郭田勇(2006)认为大型企业的确存在关系型借贷行为,且对企业的贷款量有一定的影响;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对于贷款量的影响较小,且并不明显。原因可能是商业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贷款时,注重对”硬”信息的考察,同时中小企业并没有同某一家或几家商业银行保持长期关系。

罗正英(2006)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安排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企业内生性多种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作用,尤其是企业家已经成为融资方式选择所关注的对象。

(二)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曹邦英(2006)认为在直接融资方面,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在借鉴融资方面,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资金的90%左右来源于银行贷款。但是能获得银行贷款的大部分是成熟且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而一些处于初创阶段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却往往被苛刻的担保和抵押条件拒之门外;效益差的中小企业,也会因不符合贷款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此外还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即民营企业相对国有制企业更难获得贷款。事实上,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仅为银行贷款总量的32%左右。

曹永华(2006)认为,商业银行承担了向中小企业提供绝大部分信贷资金的职能,但从银行融资数量上看,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不超过贷款总额的20%,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极不相称。一方面是中小企业从银行得不到发展基金,只能依靠内部融资和民间融资,规模有限,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却普遍存在贷款增长缓慢、超额准备金日益增多的现象。

冯立(2006)认为,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喜爱哦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因此,亲友借款,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款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佐夫(2006)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中小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内源性融资比重过高,外源性融资比重过低,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难的原因

胡乃武(2006)认为,中小企业多以企业家及其家族为核心,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方式人格化,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在融资需求上的特殊性:一是融资的基础是企业家个人及其家族的信用;二是融资所需信息的生产和传递都是通过私人方式;三是中小企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融资方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四是需要较强的风险容忍度。

陈坚(2006)认为,真正解决大量的、整体的中小企业群的融资困难还是要靠大银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基础数据的匮乏。一方面,外部信息采集困难,能够获取的数据又缺乏权威性,有时还相互矛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数据库建设滞后,不仅缺乏能将各子系统数据整合、集成并供各业务部门共享的平台,也难以对来自柜台操作、系统管理、行业分析等多个数据库进行整合加工。而且目前各商业银行的数据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账户中心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客户中心基础之上,这使得商业银行对风险情况的掌握止于管中窥豹,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综合面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基础的薄弱造成风险的难以控制。

刘秀丽(2006)认为,由于金融机构对固定资产的偏好以及政府行为的不协调,使民营企业抵押担保不足,抵押担保难落实。基金担保因贷款利率优惠,银行贷款回报少,因此积极性也不高,民营企业还是贷款难。另外,苛刻的担保制度和抵达贷款费用过高,使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承受,结果还是得不到贷款。

金丽红(2006)认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出现多样化趋势,但蕴含较大的金融风险:第一,整体担保行业存在着制度性的亏损。第二,担保风险随着担保机构的发展不断积累,年度代偿率与承保金额出现了同步增长趋势。第三,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缺位。第四,担保公司经理人的资质问题。担保公司与银行间最初的业务合作往往与担保公司创办人的职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大多数担保公司其创办人有银行工作经历,这些创办人的个人信用和社会关系成了担保公司与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的敲门砖。而在2003年各地担保公司成立出现”井喷”良莠不齐。一些新开办的担保公司老板坦言看中了担保公司”钱景”,担保公司成了一些人的”圈钱”机构,由此蕴含极大的道德风险。她还指出,信贷人权利保护的有效性,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决定性因素。

陈文汉(2006)认为,资本市场缺乏层次,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缺失,同时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和资本市场多种交易工具的缺乏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利用资本市场以适合自己的方式筹集资金。此外,资金创新不足,使得金融系统缺乏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新产品。另外,严格的金融监管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进而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和风险约束机制的制约,个商业银行往往把服务的重点集中于大型企业,而把中小企业放在次要的位置;即使对中小企业实施一定的信贷支持,也往往附之以较高的贷款要求,操作上也更加小心谨慎。

三、解决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难的途径

李丹(2006)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机制,有的企业财务管理十分混乱,有的中小企业出于偷漏税款和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等原因,往往存在两本账、三本帐等现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从融资的角度看,目前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虚假,已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对其资金的投入。因此中小企业除应建立起规范的产权制度外,还必须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另外,企业财务代理制度在市场经济国家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国也应逐步推行。

张帆(2006)认为,民营企业除了力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筹资外,还应了解、认识其他的融资方式,如国际金融组织信贷、国际商业银行信贷、政府信贷、补偿贸易、项目融资、租赁等。尤其对中小企业居多的民营企业而言,租赁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以融物的形式达到融资的目的。

杨胜刚(2006)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实质上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则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第二,完善反担保机制,加强反担保措施研究;第三,建立担保机构和被担保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第四,建立长期客户档案,发展关系型担保。

陈文汉(2006)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应推动建立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完善风险投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鼓励组建民间投资公司和职工互助投资基金,培育高素质的职业风险家和创业企业家;逐步建立和完善专门为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如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或产权交易市场,并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能够从外国股市二板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筹资;继续加强中小企业板的建设和发展,以此为依托来解决科技型企业的上市融资问题。他还指出,要进行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创新适合中小企业采用的金融工具,完善融资租赁体系、大力发展票据市场、调整中央再贴现政策便利中小企业融通短期资金。

曹永华(2006)认为,应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创立多元投资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投资机构,这类投资机构包括各种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以及私人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鼓励投资公司开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业务,可以考虑在投资公司的税前利润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风险投资损失准备金,视为成本从利润中扣除;完善中小企业板及场外交易市场。应该参照国外先进的场外交易市场体系,建立自己的场外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方便有效的途径。

刘秀丽(2006)认为,直接融资方式可以尝试在以下方面实施突破。第一,建立完善股权融资机制,采用股份合作制,不仅能获得外部所有权融资,而且筹集的速度、效率也比较快;第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规范资金运作方式。

金丽红(2006)认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积极试办资产证券化业务。

四、改善我国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对策

陈乃醒(2006)认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在国外建厂的企业更不能仅凭一时冲动,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国外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有所作为。他为此提出三条建议:首先,经营者要扎昂我国际经贸知识,了解国际投资的法律、法规;其次,产品要符合国际标准;最后,还要注意与当地经销商联合,融入当地社会。

李朝明(2006)认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特殊条件下,面临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压力,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和特征与国外企业相比有所不同,企业内向国际化在整个国际化过程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为国外厂商搞加工装配,使企业在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上有了质的飞跃;通过不间断的技术合作,企业能够不断实现技术升级,使技术创新成为一种持续的发展过程;建立中外合资企业,是企业之间全面合作、优势互补的良机。企业在与外国企业合资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海外市场的销售渠道,为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内向国际化是其外向国际化的必要基础和条件。而且他指出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政策性的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龙永图(2006)认为,中小企业要盯着全球的一些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向,要解决国际视野的问题,充分研究跨国公司的运作所带来的商机及重大挑战。中小企业要重视国际质量标准、技术要求标准,赢得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要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在国际合作当中,中小企业要特别注意了解所在国的法律和制度,尽量避免贸易摩擦和经济纠纷。同时要建立一种和竞争对手互利共赢的理念,避免恶性竞争。要善于整合资源,善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王晓芳(2006)认为,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规模小、力量弱,如果企业所需要的融资、信息、技术、法律、人才等方面的服务,都由每一个企业自成体系的建立,必然会加大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如果企业得不到应有的服务,又将影响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部门,在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大政府部门在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力度是很有必要的。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融资便利,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中小出口企业税收优惠,推动中喜爱哦企业信息化,协助中小企业建立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的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科技讯报,2006,(6).

[2] 陈晓红.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6,(1).

[3]郭田勇.关系型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6,(4).

[4] 罗正英.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选择的内生性约束模型研究,会计研究,2006,(8).

[5]曹邦英.成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体系的建设,财经科学,2006,(10).

[6] 曹永华.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

[7]冯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形成原因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

[8] 陈佐夫.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多方努力,经济日报,2006,(5).

[9]胡乃武.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重新解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0).

[10]陈坚.韩国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实践及其借鉴意义,金融论坛,2006,(5).

[11] 刘秀丽.民营企业投融资难的化解途径探寻,现代财经,2006,(8).

[12]陈文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6,(11).

[13]李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经济纵横,2006,(11).

[14] 张帆.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经济经纬,2006,(11).

[15] 杨胜刚.不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6,(1).

[16] 金丽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殊性分析与制度创新,上海金融,2006,(4).

[17] 李朝明.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7).

[18] 童政.中小企业需创新发展,经济日报,2006,(11).

[19]王晓芳.政府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化服务的几点建议,技术与市场,2006,(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