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环保投资与污染治理能效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10 17:00:13
文 献 综 述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现代工业文明在带来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注重速度和质量而不考虑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的方式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导致大气和水质污染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环境意识淡薄,环境制度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972年6月,我国政府出席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在会议文件上签字,承诺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自此,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开始起步。经过4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环保制度建设呈现出以命令#8212;控制型的制度安排为主,经济激励机制和自愿环境协议制度蓬勃发展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增加污染治理投入、有效降低污染水平,以期实现节能减排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首要关注的问题。研究视线也从EKC 转移到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上,研究结果趋于一致,即环境治理投入与环境绩效正相关,环境污染治理存在规模递增效应。
关于中国的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投资等的关系的研究,相关的文献及结论有以下一些观点:
董秀海、胡颖廉、李万新等(2008)[1]研究认为,我国不仅在环境绩效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而且在环境治理效率上亦处于落后状态。但在环境治理效率上还有规模递增的空间。
在环境保护投资的择优标准、投资规模、结构及有效配置等方面, 刘立秋,刘璐等(200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区域环保投资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环保投资的建议。
刘华军, 闫庆悦, 孙曰瑶等(2011)[7]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选取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经验估计。1952#8212;2007 年的时间序列协整检验表明,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单调递增的关系,而单位GDP 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支持倒U 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位于1319 元。1995#8212;2007 年省际面板数据协整检验表明,排放总量与人均收入呈单调递增关系,单位GDP 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呈单调递减关系。而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倒N 型关系,两个拐点分别位于3304 元和44049 元。目前除北京、上海、天津外,其他各省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位于上升阶段。
吴育华、卢静等(2006)[2]通过AHP和DEA方法,对河北省所属的几个城市环保工作效率评估的实证进行了分析,发现一些城市的环保工作效率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纠正现下”重效果,轻效率”的现象。
齐军、杨永春等(2012) [16]将资金、资本、人力和技术投入作为环保输入要素,以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作用产出和环保管理系统自身成长作为关键输出项,构建环保效率测度体系,并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31个地区的环保效率及其时空变化进行探索.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环保效率普遍较高,但在波动中缓慢下降,且除技术效率外地区间差距较大;2)总体上环保效率空间分异显著,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东部低于中西部,技术效率西部gt;东部gt;中部;3)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环保效率变化研究反映,2001-2006年和2001-2009年各效率变化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似,环保效率及其分解均呈下降趋势,技术和生产率变化则呈上升态势,但2006#8212;2009年反之;4)环保效率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为2001#8212;2006年和2001#8212;2009年效率变化指数均呈下降态势,但东部强于中西部,技术和生产率显著上升,且中部进步最为明显,东部最慢,2006-2009年反之;5)环保规模效率及其时空变化是影响环保综合效率时空变化及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总之,提高中国环保效率的关键在于提升环保规模效率,全面、大规模地追加环保投资,优先壮大环保发展规模,并引导环保设施集聚配套和共享共建,是提高环保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及促使环保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