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中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途径探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5:55:1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直以来,加工贸易都是新兴经济体的主要贸易方式。随着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知识密集要素的流动已占全部要素流动的50%。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知识密集要素流动所占比重还将继续攀升,增速是劳动密集要素的3倍。因此,新兴经济体凭借低要素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加工贸易必将受到强有力的冲击。我国的加工贸易模式已经发展了30多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有效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稳定发展,并且在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创造就业、推动利用外资与积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在很多商品领域都低于世界水平,从产业方面看,主要表现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集中于传统产业。即使在201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0万亿元,仍占出口总值的57.7%。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9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20.8%。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占比较重的是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且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正朝着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变化: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使其高端制造业回归本国市场;周围发展中国家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部分原本在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我国与某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这些都威胁着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于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关系与区别,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所处现状,对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国内方面提出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的延长途径。
本文的意义即从NVC与GVC对比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加工贸易NVC的结构特点,再通过环境分析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进行定性分析,找出有碍其发展的因素,提出可发展途径,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各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稳定发展、增加出口创汇等。研究这方面因素,对加工贸易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调整战略方向有参考价值,也可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帮扶政策。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早有学者研究加工贸易的发展。Memedovic(2004)就曾从产品国际分工角度研究过加工贸易的发展。他指出亚洲四小龙正是利用产品内国际分工提供的机遇,通过实施“三角制造策略(Triangle ManufacturingStrategy)”,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以及东盟、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进行分工合作,在汽车、电子、计算机、服装等领域完成了加工组装到原始设备制造OEM(Original EquipmentManufacturing),再到自主品牌制造OBM(Own Brand Manufacturing)的升级转化。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往往侧重于营造低工资、低税率的区位环境,竞争低层次的国际外包业务,却忽视了基础条件的培育,难以承接技术含量较高的国际外包业务,这不仅无助于价值链提升目标的实现,反而有可能落入/比较优势的分工陷阱,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最终使加工贸易发展陷入困境,也即参与产品国际分工并不能意味着加工贸易能提升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反而有可能使其遭遇价值链陷阱。Lall et al1(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南亚地区的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由于过度依赖纺织品出口,在全球价值链中停留在低端环节,相比东亚、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其国际分工地位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更表明加工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转型升级才能进一步的发展。
国内学者对于加工贸易与价值链的研究涉及面更广。如1992年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被国内学者所广泛认同。在“微笑曲线”上,位于底端的加工组装环节增加值最低,利润空间极小,我国长时间以来就处于这个尴尬位置。沿着“微笑曲线”向两端移动,对应环节的增加值逐渐提高。在整个微笑链条上,处于最左端的品牌研发设计以及最右端的营销和品牌运营增加值最高,这些环节常常被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所掌控,因此提升我国位于价值链的位置才能扩大我国加工贸易利得。而唐海燕、张会清(2009)指出由于中国以加工贸易为切点加入全球产品内分工时间还短,且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发展,使我国在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但在发展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张,使我国加工贸易有所发展。唐海燕、张会清并对40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价值链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主要来源于高层次分工合作的贡献,并且这一作用的发挥要以人力资本、服务质量以及制度环境等支持性条件的满足为前提。中国在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价值链位置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交通服务质量的改进和偏向于高层次分工的政策引导起到关键作用,在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潜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国内学者还做了很多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刘晴和徐蕾基于包含中国出口贸易事实的经典异质性贸易理论视角,认为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缩小不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等措施是推动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铁瑛和何欢浪认为推动服务业和加工贸易联动发展并拓展生产链,从而可以通过衍生新兴产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张燕生认为应当注重国家战略、监管和外商投资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括产品升级、价值链升级、企业能力升级和企业网络地位升级等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之后,可以发现关于加工贸易发展大多是从全球价值链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从国内价值链方面分析的研究不多。所以本文针对国内价值链角度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2.1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