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6:07:06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5年,国家发改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应对国际政治、贸易新形势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国家战略。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通过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通道等形式,坚持“以点(城市和港口)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五通”,最终建立起一个从东亚太平洋地区连接中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直至美洲的全球交通运输网络和经济贸易金融合作平台。
其中,首要并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环是要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物流通道建设。作为跨国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们不仅需要统一国内大市场,形成具有整体服务能力的物流系统,更需要建立沿线沿路通道化、枢纽化国际物流网络与一体化市场,把碎片化的地区经济串联起来。目前,我国正在重点强化国内、国际和城际三个层次和辐射范围的物流通道设施建设,形成“六纵六横”国内交通物流通道和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物流通道,承担海陆双向连通世界主要经济体功能为主的国际交通物流通道。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物流通道不仅指有形的硬体通道,更包含着无形的软体通道。然而目前的跨区域物流通道体系仍不完善,各国都是基于本国的国情和物流与经济发展需求而规划、建设、运营本国的物流通道,而且,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深度与广度的不断提高,建设以深化沿线各国开放合作为愿景,着力发挥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加快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形成通畅安全高效的物流通道,成为我国长期国家利益的需求所在。因此,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对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物流通道的发展的战略研究。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学者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主要可以分为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产业合作、海上安全等几个方面,对物流通道的研究不多而且其中普遍带有重判断轻论、重宏观轻细节的倾向,缺乏对物流通道的重点分析以及政策制定与实施缺乏深入的研究。黄茂兴、贾学凯根据丝路沿线国家的地缘特征和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域空间划分为东盟航线、南亚航线、波斯湾和红海航线三大部分,并指出了各条航线上的合作内容和重点方向。夏维华分析了沿线国家进口需求变化和中国的战略优势。朱时雨等界定了“海丝之路”的空间范围,并从战略物资进口通道角度切入,用详实的数据论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我国能源进口、对外贸易、国家安全等战略重任。刘宗义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我国沿海城市和港口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于铭和徐祥民研究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布局和结构,曾庆成等人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谢文卿等人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港口发展系列对运输需求和通道进行分析。姜宝等研究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航运与贸易关联度,梁明等人对中国海上贸易通道现状及经略进行了研究,杨伦庆、汪威毅等对“海丝之路”沿线我国沿海港口的建设及发展战略进行了阐述。
在国外,美国、印度、印尼等全球和区域大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存在诸多误解,印度学者普遍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直接的战略意图就是抗衡美国,通过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学者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其战略实质就是谋取地区甚至全球霸权。印尼学者甚至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殖民主义”表现。基于上述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错误认知,美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印度提出了“季风计划”和“香料计划”,印度和日本携手提出了“自由走廊计划”,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展开恶性竞争。不过也有学者持积极态度,比如Bardal’, A.B.则分析了BRI对于俄罗斯远东的交通运输可能存在的影响,认为可以与中国扩展有关于运输的合作。Raja Mohan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合作并不妨碍印度与日本的合作,如果中国把自己强劲的经济动力注入地区联通与合作上,那么印度与中国的合作将有更深远的意义。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基本内容:
一、概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方法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