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汽车行业FDI的贸易效应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15 20:31:05
-
研究背景与意义
谈论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最常用来比较的指标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GDP开始飞速增长,从1978年的1495.41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900309亿美元,并且在2010年成为GDP排名第二的国家持续至今。而GDP排名第一的一直是美国。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另一个经济指标也越来越重要,即进出口贸易额。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7年全年,美国进出口总额为38896.4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而201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41044.7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一。美国与中国是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两者之间的经济贸易是世界关注的问题。
在美国与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汽车行业,在两国的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汽车行业中,美国和中国都是主要的产销国,以2017年为例,2017年,中国汽车产量为29015434辆,销量29122531辆,均为世界排名第一;美国汽车产量为11189985辆,销量17583842辆,世界排名第二;而且汽车行业占美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0.1%,是美国对中国第二大出口的行业。
-
研究问题与目的
以往的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研究在其的意义上做过许多讨论,角度多样,缺乏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时,主要集中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等外部环境、进入方式、投资形态等角度。
国外的论文对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结果主要是“替代论”和“互补论”,早期的学者更偏向于替代论,如蒙代尔(Mundell,1957)利用加入关税的2×2×2贸易模型,剔除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中不能流动的假设条件,研究发现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存在替代性的关系;儿后期的学者则主要支持“互补论”,小岛清(Kojima,1978)认为母国的直接投资能够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东道国的贸易竞争力与出口能力,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将对东道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内对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文献有很多,杨来科和廖春(2006)唐杰英(2009)张海波和闫国庆(2010)王星杰和汪素芹(2013)等学者研究了其他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其中杨来科和廖春(2006)分析了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认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同时具有替代性与互补性,但总体上贸易替代效应要远远大于贸易创造效应;王星杰和汪素芹(2013)的实证结果表明美国在华投资与对华出口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主要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的联系,这两者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对外直接投资代替了出口,两者之间的出口减少,由此会造成失业率增加,可能带来收入负的结果;一种是对外直接投资刺激出口,增加国内就业,达到收入加的效果。由于不存在明确的依据,需要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研究范围与方法
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美国对中国汽车行业的直接投资对中国汽车行业进出口的影响,并设定进出口函数,由此推测美国的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产生的效果。为了研究该效果,本论文对过往的文献研究进行了分析整理,调查了其中美国与中国之间投资和进出口之间的动向,对对中国直接投资对进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