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效应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文献综述

 2020-05-21 22:19:17  

文 献 综 述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而环境效应则是指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在世界经济不断前进的驱动下以及中国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再加上绿色经济、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使得工业化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备受瞩目。

一、关于工业化进程的研究综述

对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是进一步解决环境问题的前提。学者们主要从国家层面着手,进而细化研究。姚聪莉、任保平(2008)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1年经济改革初期的工业化和1992-2006年经济改革后的工业化,并采用了的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来描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刘伟和蔡志洲(2015)在对一个国家工业化划分时期的基础上,又着重强调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认为它是伴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样一个市场化改革所产生的。黄群慧(2013)不仅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试图展望前景,尝试回答中国什么时候能实现工业化、能否顺利成为工业化国家的问题。在了解了中国这个大背景的前提下,关于河南省的工业化进程,韩琳(2002)运用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城市化水平这四个标准对河南省工业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最终判定当时河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该判定方法对于判定不断发展的河南所处工业化阶段具有借鉴意义。刘广超(2013)则重点放于新中国成立50年(1949-2000)河南省工业化的发展,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关于工业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而在深入分析工业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不同的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这一问题。

刘辉、李玲玲(2013)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拓展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模型处理非期望产出。测算了1998年-2010年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绩效。结果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绩效也呈现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但整体水平偏低。

彭水军、包群(2006b)选用1985#8212;2003年的时序数据来考察环境污染与我国人均收入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具有协整关系的四类变量中,只有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协整关系为正,另外三类污染指标(工业”三废”)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负的协整关系;因果检验证实污染指标与人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还认为人均GDP是导致污染排放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但污染排放并不是导致人均变化的原因。

于峰、齐建国等(2006)采用Stern模型,将排污强度分为投入结构、生产率和环保技术,将影响因子细化,选择的污染指标为二氧化硫排放量,对1999#8212;2004年各省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计和分析经济规模、生产率、环保技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五个要素在环境变化中的实际贡献率。

张红凤、周峰等(2009)利用1986~2005年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三次对数方程发现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与人均工业灰尘排放量分别与人均GDP呈倒U型、人均SO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与人均GDP呈”N”型、实证结果认为严格、系统的环境政策,可以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及拐点位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