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正文

西藏城镇化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2020-02-19 17:00:38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西藏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民族区域之一,西藏的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西藏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分析了西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西藏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

关键词:西藏;城镇化;发展战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ibet.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to "adhere to the new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is is the one rela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 important minority areas, Tibet's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odernization of China component. Based on research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s urbanization, we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ibet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provided strategic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ibet.

Key words: Tibe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目 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2

1.2.2 国内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2

1.3主要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理论基础 4

2.1 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4

2.2 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5

2.2.1 区位理论 5

2.2.2 空间理论 5

第三章 西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6

3.1西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6

3.1.1西藏城镇化率 6

3.1.2西藏城镇化的特征 6

3.2 西藏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8

3.2.1 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城镇化水平低 8

3.2.2 城镇经济实力弱,缺乏吸引与辐射能力 9

3.2.3 城镇发展缺少完善的动力机制 9

3.2.4 区内基础设施落后 9

3.2.5 城镇规划相对滞后,土地利用率较低 9

3.2.6 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10

第四章 西藏城镇化存在问题的成因 11

4.1 农业发展滞后 11

4.2 工业发展缓慢 11

4.3 城镇规模小,辐射与集聚能力不强、功能不齐全,经济职能薄弱 11

4.4 体制与主观认识的滞后 12

第五章 西藏城镇化发展战略 13

5.1 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的发展 13

5.2 借鉴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坚持试点先行 13

5.3 建立“产城结合”城镇化动力机制 13

5.4 打通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14

5.5 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14

第六章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有了较快的提升。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标志。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从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转型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西藏自治区是一个偏远较落后的地区,若想加快西藏城镇化建设,提高西藏的城镇化水平,不仅是合理有效地转移农村人口,解决西藏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西藏经济良性循环,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号角正式在西藏吹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藏的城镇化水平在稳步提高。1978-2017年,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从20.22万人增加到104.14万人,累计增加83.92万人;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1.31%提升到2017年的30.89%,累计增长19.58%。[1]

城镇化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是以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为主。这三种推动力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农业发展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工业化则成了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化使得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发展。当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才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工业化来推动。但是,西藏的自然地形条件及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大型、重型工业的发展在西藏受到限制。因此西藏走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面临困境。

1.1.2研究意义

城镇化发展研究对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提高西藏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又有利于促进人口转化、产业调整和工业发展来提升西藏城镇化水平。最后西藏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对促进西藏经济、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城镇可以让西藏人民充分享受到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发展城镇也可以让西藏自治区的人口相对集中起来,这对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城镇化”的起源是由 A.Serda(1867)在《城镇化的基本理论》提出来的。

同样在城镇化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当属美国地理学家 Northam。Northam(1979)认为城镇化进程像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将这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一理论对后世的城镇化研究影响深远。Bairoch Paw(1991)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水平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Moomaw 和 Shatter(1996)两人运用回归分析模型,得出了工业的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都与城镇化率成正向关系,而农业发展水平则与城镇化率存在反向关系。

Shun feng Song 和Hong lin Zhang(2003)通过多种模型证实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带来的城镇人口的增加。

1.2.2 国内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综

胡际权(2005)认为城镇化的发展要做到以富裕农民、农村为目的,因此他认为该从就业、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改革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牛文元(2009)认为我国当前的国情需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杨重光(2009)对中国 60 年城镇化进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彭红碧(2010)认为我国在新时期发展城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新型城镇。

刘静玉(2012)认为我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环境、人口素质等多方面协调进步发展。谢呈阳(2016)指出目前中国大多地区的“产城融合”并未得到很好的推进。他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相对于城镇的空间规模,产业基础尚显薄弱和相对于城镇的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功能配套尚欠缺两大问题。

1.3主要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方法。 城市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西藏和全国其他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有显著差异。 继“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原则,城市化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查找符合西藏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2)文献研究方法。 广泛查阅和研究文献资料,寻找城镇化问题的理论依据以及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了解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本文的研究,不只是理论上的述评,更有一定的研究数据,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城镇化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业为主的传统农村型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从这一定义可以很明显看到城镇化的过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从上文所提到的城镇化定义,都有无一例外的体现了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人口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过程等。

(1)人口的变化。城镇化最重要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口变化,这一变化不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是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莱文斯坦的人口迁移定律和后来的人口迁移推力一拉力理论以及后来的人口迁移的模型都可以解释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迁移的原因和内在动力。现有城镇化的研究对城镇化衡量往往会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因为这一指标更方便测度和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有两个比值都可以表示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人口城镇化率,另一个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通常来说,前一比值要高于后一比值。造成两个数值之间差距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现存的户籍制度,因此城镇化的有关研究学者认为人口城镇化率这一比值更能代表城镇化发展的真实情况。

(2)空间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指城镇化进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包括两方面一是城区面积的变化,二是城镇数量的变化。城镇化使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造成城镇房地产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的增加促使城镇空间的变化,使城区面积不断向周边扩展,原来的郊区和农业地区发展成为镇、县或者市。

(3)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包括农牧区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和人口素质的变化等。第一,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市、镇、县的基础服务的增多,比如;城市的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医疗救助人次等,这些市镇县基础服务的增多会惠及更多的人,会让有些人的生活方式会发生改变。第二,生产方式的转变涉及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体指生产所需要要素与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其中在转移过程中逐渐达到升级与优化的效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化的发展。因为当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说明城镇化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其实伴随着生产要素和资源以及农村人口从过去的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和服务产业工作转移。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资源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移,可以创造更高的生产价值。最后,人口素质的提高,最显著的表现是人口职业的转变,农村人口通常为了更加适应城镇的生产方式而需要进行新的职业的培训。所以城镇化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不断转变的过程,是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城镇人口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城镇空间范围向周边的不断扩大的过程。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城镇人口流动、城镇空间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2.2 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城镇化的基础理论是区位理论和空间理论。下文关于城镇化的理论主要介绍这两种理论。

2.2.1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最开始产生于 19 世纪早期,在上个世纪得到极大发展18。区位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城镇化能够让各种经济要素在空间上形成集聚效应,这种空间集聚效应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要远大于集聚前的分散状况。

区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发展成为以艾萨德和贝克曼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既可以分析出城镇所带来效益产生的根源,也可以分析在城镇演变过程中的分布状态与形式的变化。

2.2.2 空间理论

空间理论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演变趋势。空间理论的认同者主要可以分为均衡空间理论与非均衡空间理论两种理论学派。其中,均衡空间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俄林。非均衡空间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二元经济理论和核心-外围理论三种理论。以弗朗索瓦·佩鲁为代表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伴随经济的发展,一些产业或部门在城镇中形成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会给地区或者城镇带来充足的人、财和物从而形成增长极。以缪尔达尔为代表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地区发展会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因此会形成二元经济结构。

优先发展发达地区对于不发达地区发展来说既有推动作用也有阻碍作用。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核心一外围理论,认为空间集聚会带来经济发展的分化从而会造成核心区经济和外围区经济的差别。

第三章 西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西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3.1.1西藏城镇化率

目前,西藏已经初步形成以拉萨市为中心,以市和地区所在地为支点,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自治区发布的《西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同样提到西藏自治区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力争在 2020 年西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30%目标。从而2017年西藏城镇化率达到了30.89%,已经超过了这一目标。

表一2013年-2017年西藏自治区及全城镇化率水平[2]

从表一2013年-2017年的五年间是西藏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2013年西藏的城镇化比2012年提高0.96%,2014年比2913年再度提升2.04%,达到1987年以来年增长的最高水平。2015年-2017年,城镇化率继续保持高增长,到2017年底,西藏的城镇化率突破30%,达到30。89%。2013年-2017年,城镇化率累计提高了7.18%,年均增长1.79%,比这一时期全国1.2%的年均增长高49,9%。西藏的城镇化发展开始进入快速车道,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3.1.2西藏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经济能力弱、缺乏辐射带动能力

由于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位置文化的特殊性,三次产业在西藏发展的限制性极大,经济职能十分薄弱。在改革开放之前,甚至很多的城镇的居民基本的生存所需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是中央从内地调拨。如今,西藏地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经济功能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大部分只限于满足自身需要以及基本的需求的交易和农副产品的初级加工上。再次,城镇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的欠缺,大大阻碍了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理联系,形成各自为政,各自埋头苦干,单一封闭的发展。同时也难以实现对周边城乡的经济辐射以及经济外溢,导致西藏城镇化建设的缓慢。

(2)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弱

城镇化的发展要以产业发展来带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以农牧业为主,但是农业生产效率特别低下,仅仅能满足农牧民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另外西藏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具备一定的工业化条件,传统的以工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也是行不通的。第一产业GDP 所占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16年甚至只占到9%。第二产业GDP所占比重增加的非常缓慢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下,第三产业在整个的GDP基本上都在60%以上,并且还在上升。可见,第三产业将是西藏城镇化的主要带动产业。但是,在第三产业中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例如仓储、邮电通信以及零售贸易等传统服务业,占西藏第三产业生产总值61%。新兴行业以及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所占比重却相对较低。

(3)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牧民转移就业困难

由于西藏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西藏地区城乡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广大的农牧区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城乡之间联系不紧密,城镇的发展对于农牧区的带动影响很小,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以及教育等基础设施相对发达,农牧区比较落后且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的成本也比较高,推进城乡一体化难度大。

农牧民本身依附在草场上并且教育程度不高、其他技能缺失和观念文化的影响等因素,他们不愿意离开农田同时也受自身文化技能限制无法离开农牧区导致他们不得不在农场上从事农牧业。另一方面,农牧区存在大量隐性劳动力,他们受到大多数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较少出去务工。同时,非农化水平的之后也严重影响了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1. 城镇规模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18年,西藏自治区共有3个市辖区、0个县级市、71个县、140个镇。镇占乡镇总数的比例不到11.2%,城镇密度仅有1.2个/万平方公里,绝大所数城镇人口不到0.5万人,甚至有的居住点甚至只有十几人至几十人。由于西藏地区环境以及地形等影响因素,居民分布比较分散、规模较小、间隔远,并且相互之间交通不便,辐射带动能力弱。另外,每个城镇的建设的硬件例如电力通信设施、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等基本的公共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备,都限制了城镇化的发展与扩张。

3.2西藏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城市规模小、密度低、数量少、城镇化水平低

西藏有的地级市较少,其次是县,最多的是镇。“在这其中,只有拉萨市城镇人口将近30万,属于中等城市外,其他的镇都不足10万人,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城市。”[3]在西藏,除了几个地级市以外,其他城镇面积和规模也相对较小,很多都是没有经过发展的自然村落组成,没有现代化都市的面貌,且自然组成村落受到地域的限制,比较分散,且数量也较少,其下的县镇面积小,城镇化水平非常低,没有城镇的相关功能。但是由于建制需要,目前正在不断壮大,在相对偏远的乡镇地区,乡镇面积还不到一平方公里。目前西藏的城镇化率为30.89%,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58.2%相差较远。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