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实证分析毕业论文
2021-10-08 18:51:20
摘 要
近年来,国民幸福指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定义幸福感,幸福感怎量化,也成为一门新颖的课题。自上世纪 70 年代,不丹王国提出并实施“幸福计划”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开始进行国民幸福指数研究,“快乐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发展迅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因素对幸福感影响,选择了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四个因素构建的准国民幸福指数来代替国民幸福指数,并用HP滤波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偏低且较稳定等结论,并提出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国民幸福指数、HP滤波分解、 实证分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how to define happiness, how to quantify happiness, has become a new topic. Since the 1970s, the Kingdom of Bhutan to propose and implement "plan of happiness" since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follow suit, began the National Index of happiness research "happiness economics" in the ascendant,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a tim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well-being of citizens have economic factors, soci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cultural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affect the paper studies on happiness, we selected fou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quasi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nstead of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and analyzed using the HP filter method, results of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low and relatively stable conclusion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Gross National Happiness、HP filter decomposition、Empirical Analysis
目录
第1章 引言 1
第2章 文献综述 3
2.1国外研究现状 3
2.2国内研究现状 3
第3章 研究近年来我国国民幸福指数趋势 5
3.1数据来源 5
3.2计算公式的说明及研究工具分析过程 5
3.3研究结果的说明及分析 8
第4章 对策及建议 10
4.1深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10
4.2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10
4.3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 11
4.4推进经济转型 11
第5章 总结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第一章 引言
早在十几年前,一份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并不太繁荣的拉美国家如波多黎各等,其国民幸福程度名列全球前茅,北欧国家丹麦高居第3位,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则排到第15位,而中国居于中等水平,第48位,该排行榜垫底的则是印度尼西亚。人们不禁开始反思: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中对国民幸福的测度是否重要?GDP 增长就是国民幸福吗?反思的结果已然使国民幸福的度量成为学界与实务界研究和实践的方向。国民幸福理论研究在于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究其本质,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本主义”的精神,尊重社会个人的幸福感受与发展,这是吸引高层次人才,完成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因而,对国民幸福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1世纪更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国家富裕和人们幸福。所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增加人民的福祉,提高民众的幸福度。人们已经进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要素已被科学化、数字化,从而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似乎有了一种更为可靠的主观感受。“用数字说话”成为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做什么都离不开统计数字。1952年8月,国家统计局成立,半个多世纪走过来。统计局的统计范围逐渐扩大,很多新概念新指标被提出,扩展到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多项指标,大大更新了人们的观念。2006年,“幸福指数”的概念被提出,这是我国统计史上一件大事,因为“幸福”的指数将逼迫我们反思生活的真正质量,不再是没有“科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的含含糊糊的生活了。人们对幸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追求“幸福感觉”转向追求“幸福指数”,希望能够准确地衡量自己对幸福的把握,从而能更好地追求幸福。为何量化幸福,也是在2006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第一次提出国民幸福指数问题,“幸福”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中一个最为常用的词汇。尤其是近两年,在各地政府公布的文件和报告中,其都被摆在了赫然醒目的位置。2015年在“十三五”期间提出,为了更好地巩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国家规划编制部门也把“增强国民幸福感”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并对增强国民幸福感的政策手段和途径作出具体部署,使维护和提升公众幸福感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自觉意识和重要任务。近年来国民幸福感在较低水平停滞,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对个人精神健康和关于自我生命存在价值的判断也具有重要影响,过低的幸福感会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还会提高人们在面对生活和社会压力时采取极端行为(例如自杀)的可能性。我们绝对不应忘记“发展是硬道理”,即财富拥有的增长和幸福指数的高度相关性,一定要把“一心一意谋发展”放在第一位。荷兰的一位大学教授对中国人20
世纪90年代的幸福指数进行了3次调查。以10分为满分,1990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995年上升到7.08,而到2001年却下降到6.60。由此可见,幸福与财富并不总是同步增长,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财富对幸福的边际效应就会递减。通俗地讲,成功者和有钱人未必是幸福的,但幸福的人必定是成功的。因此,人的幸福指数和经济相关,但也未必完全正相关。美国有经济学者提出了一个饱和度的概念。他发现,在经济收入增长的某个阶段内,人的幸福指数是和经济收入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他的收入愈高,幸福指数也会往上提升。但当济收入过了某个阶段后,幸福指数可能停滞不前,或开始出现下降。年薪百万和两百万,收入一千万和二千万,幸福指数很可能是相当的。对于就业状况,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社会失业人员约570万,每年新增人口达到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亿多人,这四流合一,形成了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样的就业压力,让人们的幸福感不断地降低。所以就业压力的大小与幸福指数成正比。
第二章 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