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正文

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创新创业现象毕业论文

 2020-04-13 11:28:29  

摘 要

现阶段政府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本文选择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此现象。以公共经济学的理论,界定创新创业的中心概念,阐述为什么需要政府来提倡“创新创业”。并通过分析创新创意的正外部性,解释政府提倡“创新创业”的必要性。最后结合“创新创业”现象的现状为政府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创新;创业;就业;公共经济学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government strongly advocat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is paper analyze this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by public economic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ic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entral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explains why the government is needed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analyzing the positive externality of innovative idea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inall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 put forward my personal views and opinio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mployment; Public economic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第2章 创新创业概念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4

2.1 创新创业的本质—就业 4

2.2创新创业的核心—创新 5

第3章 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 7

3.1创新的作用 7

3.2创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7

3.3创业对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 8

第4章 我国创新创业现状 9

4.1双创的发展现状 9

4.1.1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9

4.1.2创新创业的主体潜能得到释放 9

4.1.3创新创业的载体发展迅速 10

4.1.4创新创业吸拢了大量社会资金 11

4.2创新创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4.2.1市场竞争制度不完善 11

4.2.2创业成本依然偏高 12

4.2.3法制环境不够健全 12

4.2.4创业教育的缺乏 12

第5章 思考与建议 14

5.1完善创业的政策体系 14

5.2积极引导构建创业支持体系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现在,政府在大力倡导“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即双创。为了在整个社会中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不仅国务院总理不辞辛劳地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而且,政府为支持双创活动出台了很多政策,2015年3月2日,政府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年6月11日,政府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年6月17日,政府又发布许多文件,旨在支持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创业工作。
在国际形势上,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形势日益复杂。一方面,国际经济情况确实显得不太景气,世界经济发展减慢,国际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国际市场需求降低,本国传统产业生产的产品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那么,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刺激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再有,国际市场需求要求变得严苛,对产品本身的质量、带有的技术水平和使用产生的效果的要求变高,对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需求提高,因此,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生产创造,从而稳定和增加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及份额是其对我们的必然要求。
在国内形势上,进入新世纪后,各国经济均在不同程度上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就业问题是所有国家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事务。在我国,就业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凸显,进入本世纪后,就业问题日趋复杂、就业压力空前巨大。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剧,国内市场需求有深入开发的潜力,经济发展环境约束一直存在,也有继续增强的趋势,那么,我们就必须走集约式发展、高新技术发展、高附加值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国家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入推进深化改革,就不得不通过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来推动和支持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所以,我们必然是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活力的。

全球创业观察全球报告指出2016全球创业事业蓬勃发展——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者总数已然达到了7.5亿人,创办的新兴企业连绵不绝地提供着新的就业机会。而且,创业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懈努力、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经济增长、繁荣富强的重要途径。中小型企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都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在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的现实背景下,实施“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展创业活动,促进新创企业的产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1]

创新创业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已经超出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这两项指标的范畴了,而是在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结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情况,支持和鼓励创新型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毫无疑问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2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本文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出发,首先,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受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一旦公共产品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消费,任何人都可以等量消费。而创新创业的核心概念有两个,即创新和就业。用公共产品的性质界定创新创业核心概念的性质,可知创新创业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所以需要由政府来提供。然后,在公共经济学理论里,公共产品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笔者通过分析创新创业的正外部性,说明政府提供创新创业的必要性。最后,根据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和表现出来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指明政府从自身角度出发该如何做。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冯彦明和夏杰长认为就业机会是一种公共产品,不仅必须由政府提供,政府还需要起到保障、引导、促进的作用[2]。陈南华,余文建则认为就业机会属于私人产品,政府应以完善市场制度为主,理性干预[3]。王雎认为创新的实质就是新知识的创造,在公共经济学角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一旦被生产出来, 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4]。杨大玮认为创新作为公共物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政府制定规范的法律法规,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组织形式和有效的激励措施, 以促进企业集体创新集团的发展[5]

技术创新对就业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技术新可以带来新行业的出现和新产品的研发,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速原有行业产业消亡,导致大批劳动者失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提出若干种理论予以解释,并从多方面做出了实证检验[1]。自1990年以来,美国经济学家阿洪和豪伊与特彼萨里德斯和埃斯莫格卢等人分别从两维度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拓展:一是技术创新对就业内在机制的影响,包括“创造性破坏”机制和就业创造机制等;二是技术创新对就业问题及结构的影响,由此构建出了关于技术创新对就业影响的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6],但是翟晗博认为,技术创新不会长期对就业总量产生不良影响。在内生增长条件下,技术创新越快,经济率增长率越高,就业增长也就越多[6]

第2章 创新创业概念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2.1 创新创业的本质—就业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就业的含义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的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从这种界定中可以看出,就业必定与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就业机会,就代表着他可以获得劳动报酬,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此外,劳动者在从事劳动工作的同时,各类精神需求,例如,自尊、美感、求知欲、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自我实现都可以得到满足。同时,从另一角度看,就业又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优质的就业现状,也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是得到了良好的利用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基本上就是通过就业,实现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如果就业现状理想,劳动力就可以在所有工作职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创造出源源不断的新价值,实现GDP的增长。GDP的增长又可以扩大需求和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从而致使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劳动者家给人足,国家社会就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业是一种社会公共需求。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就业机会是一种公共产品,理由是,就业机会具有和公共产品相符合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两个基本特征[2]。而笔者认为,就业机会属于混合产品,因为其具备的性质更符合混合产品所具备的性质。

公共经济学理论认为,混合产品就是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效应的私人产品;或者说是同时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和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之所以认为就业机会属于混合产品,主要因为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就业机会是一种具有较强正外部效应的私人产品。是否拥有良好的就业机会,最直接影响的是劳动者个人,能力较强的劳动者可以通过良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比较丰厚的回报,满足其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机会满足私人产品的属性。然而,就业在让私人获利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较大的正外部效应出现,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良好,可以使所有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实现最优配置资源的目标,而且,还可以使社会中技术足够且有意愿劳动的人都获得就业机会,以个人的薪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从而稳步地达到社会公平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机会又满足公共产品的属性,会让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受益。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