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2020-04-14 14:52:54
收入差距一直是百姓最关注热点话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出台各项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拉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凸显,东部地区,不论是城镇居民收入还是农村居民收入都远高于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而对于农村居民收入,东部地区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其他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东北地区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其他地区。地区间不断拉大的差距也在阻碍着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实现。本题目力图找出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解决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的相关对策的分析。基本思路是将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集中体现在经济政策、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等问题上,通过大量样本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以上变量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并给出经济学解释、分析其具体原因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收入差距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全国各省市也都实行各项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本论文题目通过对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从一个恰当合理的角度研究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并分析相关可实行的对策,同时也为经济的稳步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从相关文献上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在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研究颇多,得出的结论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早期的研究大多是归纳性的,而非实证研究。林毅夫、刘培林(2003)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许多省区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是当前我国各省区市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黎德福、黄玖立(2006)从产业结构差异上研究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将各地的实际增长率分解为结构冲击、结构转换与生产率增长二部分,研究发现结构转换在改革开放期间缩小了地区收入差距,从而加快农业发展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有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刘夏明等(2004)以人均CDP作为地区的近似指标,并用总的基尼系数指标测算了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发现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下降,但90年代之后却一直在上升。
国外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是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是有比例相互制约和支持发展的,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后将导致各要素收益平均化,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结果。这部分的代表理论有:赖宾斯(Leibenstein·H,1957)在《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Nelson·R·R,1956)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论》一文中的低水平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1943)在其著名论文《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中的大推进理论;纳克斯(R·Nurkse,1953)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此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还强调区域间或区城内部的平衡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但是,均衡发展理论把问题过分简单化,忽略了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面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本文在地区间收入差距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将财政政策、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联系在一起,收集整理了大量研究文献,研究了相关课题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本项目主要通过网络数据采集搜集全国各地区的相关因素和收入水平等样本数据 通过回归分析,定性和定量地研究影响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并对其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
通过网络数据采集,比如中国数据库等大型官方数据库,以及各地区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信息,获得了足够多的可靠的样本数据。
本文总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描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并采用文献综述法介绍目前国内外相关方向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当前的地区间收入差距现状进行大致的分析,确定要研究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先是对所选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根据相关图显示的数据间的大致关系构建模型,并对变量及数据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对前一部分数据研究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出整体结论;第五部分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国家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提出参考依据、给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3. 参考文献
1.刘伟,王灿,赵晓军, 等.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5):25-43.
2.苏宝珍.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8,(10):42.
3.杨多贵,刘开迪,周志田.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演变分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83-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