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正文

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创新创业现象文献综述

 2020-04-20 13:02:07  

1.目的及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
进入新世纪后,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形势日趋复杂,各国经济均在不同程度上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与此同时,就业问题无一例外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要务。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就业问题开始凸显,进入21世纪,就业问题日益复杂化、就业压力空前加大。
全球创业观察全球报告指出2011全球创业大潮汹涌澎湃——在54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者数量已达到4亿人,创办的创业企业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创业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奋图强、不断进取的源动力,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都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在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的现实背景下,实施“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展创业活动,促进新创企业的产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创业就业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不再单纯的以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这两项指标为依据了,其促进作用已经超出了这样的范畴,而是在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创业就业对创新能力形成的推动作用,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支持和鼓励创新型企业无疑是重要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助力创业者实现创业就业的中国梦。

付伯颖认为就业机会属于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混合产品,需要政府保障、引导、促进。王雎认为创新的实质就是新知识的创造。在公共经济学角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一旦被生产出来, 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杨大玮认为创新作为公共物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政府制定规范的法律法规,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组织形式和有效的激励措施, 以促进企业集体创新集团的发展。
技术创新对就业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技术新可以带来新行业的出现和新产品的研发,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速原有行业产业消亡,导致大批劳动者失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提出若干种理论予以解释,并从多方面做出了实证检验。自年以来,美国经济学家阿洪和豪伊特彼萨里德斯和埃斯莫格卢等人分别从两维度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拓展:一是技术创新对就业内在机制的影响,包括“创造性破坏”机制和就业创造机制等;二是技术创新对就业问题及结构的影响。由此构建出了关于技术创新对就业影响的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但是翟晗博认为,技术创新不会长期导致对失业产生影响,只会在短期内导致摩擦性失业的出现。在内生增长条件下,技术创新越快,经济率增长率越高,就业增长也就越多。
{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基本内容: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政府提倡的创新创业现象。

现阶段政府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笔者选择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此现象,阐述为什么需要政府来提倡“创新创业”以及政府提倡“创新创业”的必要性,再结合“创新创业”现象的现状为政府制定“创新创业”计划提出个人的看法和意见。

目标: 论证创新为公共产品,就业为具有公共属性和个人属性的混合产品,阐释创新创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①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和公共产品理论的竞争性与排他性角度分析,界定创新和就业的性质,即创新为公共产品,就业为具有公共属性和个人属性的混合产品,再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确定政府在解决提供就业和提倡创新问题中的基本定位。

②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阿洪和豪伊特彼萨里德斯和埃斯莫格卢等人分别从两维度对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拓展后构建出的关于技术创新对就业影响的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论证创新创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③通过对创新创业现状的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 参考文献
[1]冯彦明,夏杰长. 就业机会:政府必须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J].经济学动态,2004(07).
[2]王雎. 跨组织资源与企业合作: 基于关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6(04).
[3]翟晗博.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问题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证[D].辽林师范大学,2013.
[4]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5]杨大玮. 论我国企业创新的困境和治理——基于公共经济学的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2):95.
[6]付伯颖. 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就业问题的思考[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02):83-85.
[7]李志能,郁义鸿,罗博特·D·希斯瑞克. 创业学[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殷群. 企业孵化器与自主创新[J].科学出版社.2010(06).
[9]宁亮. 基于政府行为的创业环境改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10]余胜利. 创业促就业关键在措施—介绍鄂州市创业促就业十条经验[J].中国就业.2008(07).
[11]王停,陈明. 创业机制与创业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
[12]杨成之,晓燕. 创业开启就业新局面.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J].2011(03).
[13]焦华芳. 对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思考[J]. 文史博览(理论). 2010(06)
[14]任金秋,曹淑芹,郭昊乾.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我国促进就业对策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15]刘后举. 为“全民创业”清障[J]. 中国劳动保障. 2008(07).
[16]Mancur Lloyd Olson, Jr.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7]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Palgrave Macmillan,2007.(11).
[18] Richard Abel Musgrave. 《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2011(7).
[19]PR Newswire. Techcode Showcases China's Capabilities at Innovation at 2017 China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Forum, BOSTON, 2017(9).
[20] Beijing Review. Riding the Innovation Wave, Beijing,2017(0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