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信用衍生品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7 21:11:38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016年9月,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的发布,使得以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 CDS)为主的信用衍生产品进一步受到了国内研究者、投资者的关注。虽然早在2010年11月,我国就已经凭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 CRM)作出了历史性的尝试,但此次业务规则和适用规则的颁发才是中国信用衍生品走向正式发展的第一步。

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历史以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交易呈现出从扩张到下大幅降再缓慢复苏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受宽松的借贷环境和投资者逐利特性的影响,场外交易合约量持续扩大,创新的信用衍生产品诸如CDO、CDS也同时进一步增加了次级贷款的规模;2008年下半年,严重的危机导致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交易总规模大幅下降,个别市场甚至出现首次萎缩的情况。其中,CDS 未偿付合约名义价值则加速下跌,2008 年底比年中下跌 27%。

2010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带动下,遭受重创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下跌速度才减缓,市场逐渐回暖。此时的场外交易市场中的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出现了新的趋势,理性回归后,投资者更加青睐那些结构简单、标准化程度高的单一卖方CDS。

在这过程中,信用衍生品对于金融风险管理”双刃剑”的性质又一次得到了论证。一方面,其管理成本低、灵活性高的优点极大的丰富了金融机构回避风险、主动保证收益的手段。另外一方面,金融工具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杠杆风险,如何从中分析其风险的传染和转移,做好信用衍生品的创新与监管,是当前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安全稳健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此次研究是针对信用衍生品的创新扩散机制进行的比较分析,在前期的文献阅读中国发现,国内目前信用衍生品的理论研究并不具备系统性和完善性,且对其实务性的技术、实践也缺乏一定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描述方面,并没有进行对比分析,也并未得出相关具有可实践性、操作性的结论。本文将围绕信用衍生品的扩散从价值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各类产品创新过程是否具有同质性、一致性,力图对日后中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文 献 综 述

根据国际互换与衍生品交易协会(ISDA)的定义,信用衍生品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例如贷款、债券)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狭义上来说,信用衍生品是一种用来交易信用风险的金融合约,当信用事件发生时,提供与信用有关的损失保险。Cologne(1998)则认为,用衍生产品是指可以将贷款、债券等资产的信用风险剥离并进行交易的金融工具。

1.单一信用衍生产品的扩散机制研究动态

1.1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 CDS)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