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26 19:48:24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选题目的

本文希望通过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系统考察互联网金融到目前的现状及其运作模式,综合分析其经济效应、风险和未来趋势,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或建议。

2、现实意义

基于互联网发展而来的互联网金融目前正在不断地进入传统金融的业务领域,并且凭借其支付方式高效便捷,收益高而且稳定的独特优势,在传统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搅动金融业的传统格局,推动了金融改革的加速。因此,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改革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2014 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公司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事物,政策层面给予了极大支持,监管层面对互联网金融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容忍,给了其充分的发展空间。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业务以及制度方面的问题而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加深了互联网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的风险,对维护互联网金融安全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必须要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工作。行业发展也需要逐渐回归理性思考,互联网金融是什么,要怎样发展、行业规则如何制定等等,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现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政策和监管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酝酿之中,在这种环境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理论意义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它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金融实现形式,已经体现出诸多正面效应,比如扩大了金融的包容度,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金融的认识,降低了金融活动的参与门槛,加快了全社会金融改革创新的进程,对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并由此成为当前金融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一种金融实现形式。本文将通过对网络经济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金融功能观理论的阐述,为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研究从理论上提供依据;通过深入考察传统金融对互联网手段的运用、第三方支付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基于案例分析等手段,从理论上揭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价值和风险,从理论上探讨并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这些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所在。

二、文 献 综 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自产生以来,金融就承载着大量信息和资金,受外部环境影响,金融的组织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借助于互联网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技术,金融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功能和效率。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和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企业与金融行业的相结合打开了通道。一方面,互联网企业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得到了海量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借助网络技术在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逐渐涉足金融业务领域。与此同时,现实中广大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又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巨大的需求与技术上的突破为互联网金融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基于各种条件的变化,2013 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业务模式迅猛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冲击,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方式的涌现更是使得全民投资盛况空前,互联网金融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虽然发展时间还较短,但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新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与之相关的风险也开始暴露和集聚,从而给监管部门带了很大的挑战。在缺乏有效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策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针对这种情况,有众多学者从多方面、多层次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互联网金融概念探究

谢平等(2012)较早地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他们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11]

谢平等(2014)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谱系概念,涵盖受到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影响,从各类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是一个弹性很大、极富想象空间的概念。[12]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创新研究

谢尔曼(2015), 黄旭(2015), 周杨(2015)认为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的出现为标志,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一轮快速发展。[13]

钟成春(2014),肖照国(2014)阐述了从2001 年到 2012 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出现了移动支付、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和云计算等,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了第二轮的发展浪潮.[14]

Sato and Hawkins(2001)认为互联网企业有可能打破银行对客户信息的垄断,它们有可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显著地降低成本,提升客户地位,并通过智能管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1]

Claessens et al.(2003)认为随着金融服务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网络经济所具有的明显的规模经济特点将改变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2]

Jagtiani et al.(1995)研究了从 1984 年 1 月~1991 年 9 月金融创新的表外业务在美国大银行、地方银行以及小银行中的渗透过程,结果表明银行采用金融创新中的表外业务与资本金的要求没有关系,但却与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3]

Lee(2002)发现,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在线银行服务已经与非网络在线银行服务一道,成为银行服务的两大主要渠道。[4]

Black et al.(2002)提出,在银行服务中消费者和渠道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网络银行服务是由网络系统作为中心的物的因素和银行作为服务中心的人的因素构成。[5]

Shahrokhi(2008)指出,网络金融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拓宽金融服务可得性方面作用显著,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6]

Mishkin and Strahan(1999)的研究证实了,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电子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革新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并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但拓展了金融市场规模,金融支付系统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还降低了居民对活期存款的投资需求,从而加速了金融脱媒。[7]

皮天雷等(2014)发现,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支付便捷、交易成本低、资金配置高效等信息和渠道优势。[15]

3、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研究

Economides(1993)从网络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研究,发现金融交易网络具有明显的网络外部性: 从正外部性来看,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引发流动性的大幅提高;从负外部性来看,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不同金融产品交易网络形成的均衡价格信息在市场竞争中可能被滥用。而互联网在金融业的普及则会显著降低金融业交易成本,拓展金融市场规模,将上述外部性放大。[8]

袁浩隆(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支柱是三大技术,技术风险严重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计算机病毒或黑客攻击;第二,没有完善相关的加密技术;第三,TCP/IP 存在隐患,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第四,技术支持的潜在风险,由于我国缺乏先进技术,进口了大量的互联网软硬件设施,而很大一部分金融机构是购买外部的技术支持来解决内部相关问题,因此外部的技术支持存在着很大的风险。[16]

程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太快,而监管模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互联网公司、通信运营商等非金融类企业纷纷进入金融领域搅局,传统金融产品加快了创新步伐,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产品、 新业态与新模式不断涌现,而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相当滞后。传统金融监管缺乏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监管,跨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尚未形成,部门间职能不清等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17]

金盾(2016)提出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环境的不完善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最严峻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环境的不完善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的。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及时跟进。即便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不完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相关执法部门的关注,但是出台一部规范、统一的法律法规,还需各相关部门在加强互相联系的情况下,从立法、经费、人员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18]

张明(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不仅面临传统金融产品所要面对的信用违约风险、期限错配风险和最后贷款人风险,还要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诸如法律风险、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问题、技术风险,同时也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19]

张松、史经伟和雷鼎(2013)则着重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他们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许多操作风险方面的新问题将会在不同领域中显露出来,如金融业信息化的操作风险、行业间的关联性风险以及消费者相关的风险等,对此则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研究,分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20]

PENNATHUR ANITA K(2001)认为,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将面临操作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9]

4、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郑重(2012)从技术、业务操作和法律方面探讨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同时从创新与监管、消费者权益与金融机构利益、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以及国内与国际方面探讨了风险管理的协调。[21]

殷志勇(2010),王冶琦(2010),邹颖(2010),指出应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防范水平,健全银行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并且制定发展网络金融的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22]

朱宽胜(2014)提出应重视网络银行在降低成本、服务创新方面的作用,基本上不干预网络银行的发展,监管重点集中如下:区域间问题,包括银行的合并于联合,跨境交易活动;安全问题;服务技术能力;信誉和法律风险。网络信贷监管方面,要求监管当局加强对网络信贷的监管与约束,强化借贷双方尤其是贷方利益的保护。[23]

罗 勤(2015)提出通过完善信用审查指标,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化。他认为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保障,因而,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就完善信用体系来看,需要注意信用体系考核指标建设、信用体系结构搭建、信用体系评估等。信用体系考核指标应当较为完善,完善的信用考核指标可以更好的对客户进行评估,将提前规避风险。体系搭建需要注意多方位、注重完整性。信用体系也要对自身进行评估,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对其进行评估分析。[24]

姚国章(2015),赵刚(2015),建立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网络借贷平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建立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十分重要。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的机制建设,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团队,将风险控制在其发生的源头; 其次,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以央行征信系统的基础数据为依据,以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数据为补充,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统一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管理办法,同时将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引入进来,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 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传统金融机构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通过与它们的合作,打通信用评级渠道,来更好地服务平台和自身的用户。[25]

李文斌(2015)提出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梳理与互联网相关的现有法律法规,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加大基础性立法工作,建议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责权利、行业准入门槛、交易行为规范; 修订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法律体系,建议修订现有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金融不适用的条款,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犯罪责任追究的法律规范; 补充制定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行业法规,建议制定互联网金融公平交易规则以及安全法规。[26]

张承惠(2016)强化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督。在网络金融平台乱象中,不能忽略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从泛亚案例看,银行并未真正行使第三方存管的职责,反而存在”助纣为虐”的嫌疑。另外,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普遍利用各类网络金融平台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这种做法事实上起到了为平台增信的作用,也为平台提供了造假的机会。因此,应加强对正规金融机构与网络金融平台签订合作协议等行为的监督,要求银行强化第三方存管责任,加强对业务合作方资质和能力的审核,并对合作情况进行跟踪监督。[27]

凌静怡(2015),邢佳仪(2015)发挥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互联网金融业务,是通过网络开展金融业务,互联网是渠道,金融业务是本质。因此,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同时也要依靠行业自律和内部协调,凭借行业协商机制引导市场有序、健康、稳定发展,形成对政府部门监管的有益补充,共同促进市场的发展。[28]

王达和项卫星(2013)从美国近年来的金融监管改革实践中发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混业经营活动,跨产业、跨机构以及跨产品的金融创新活动要求美国必须不断调整和改革金融监管框架,逐渐由机构型监管向功能型和混合型过渡。[29]

巴曙松和杨彪(2012)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应从立法、分类、规范方面 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并且应建立相对灵活的备付金监管制度。[30]

Mishkin,F.S.(1995)认为金融中介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10]

5、研究述评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以及风险管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指导,奠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国内外关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因此,本文将通过逻辑推理、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及风险并根据风险提出相应管理的对策建议,规范并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6、参考文献

  [1] Sato, S. and J. Hawkins (2001): Electronic Finan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Information, Press amp; Library Services CH-4002, Basel, Switzerland.

  [2]Claessens, S., G. Dobos, D. Klingebiel and L. Laeven (2003):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Networks in Finance and its Effects on Competition#8217;, in Gaisford, J., W. Kerr and N. Perdikis (Eds.), Innovations i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3]Jagtiani, J., A. Saunders and G. Udell (1995): ”The Effect of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on Bank Off-balance Sheet Finan- cial Innovations#8217;,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 647-658.

  [4]Lee, J. (2002): ”A Key to Marketing Financial Services: The Right Mix of Products, Services, Channels and Customers #8217;, Jounal of Service Marketing, 16, 238-258.

  [5]Black, N., A. Lockett, C. Ennew, H. Winklhofer and S. McKechnie (2002): ”Modelling Consumer Choice of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 Illustration from Financial Services#821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19, 161-173.

  [6]Shahrokhi, M. (2008): ”E-finance: Status, Innovations, Resources and Future Challenges#8217;, Managerial Finance, 34, 365-398.

  [7]Mishkin, F. and P. Strahan (1999): ”What Will Technology Do to the Financial Structure?#8217;, in Litan, R. and A. Santomero(eds.),The Effect of Technology on the Financial Sector, Brookings-Wharton Papers on Financial Services.

  [8]Economides, N.(1993): ”Network Economics with Application to Finance#8217;,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mp; Instruments, 2, 89-97.

  [9]PENNATHUR ANITA K, ”Clicks and Bricks#8217;: E-risk Management for Banks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Banking amp;Finance.2001,25(40):143-165.

  [10]Mishkin,F.S.,The Predicting Power of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J]. Economic Review.1995(32):26-351.

  [11]谢平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第 12 期

  [12]谢平等.互联网金融手册[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3]谢尔曼,黄旭,周杨.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要素分析[J].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32(4):28

  [14]钟成春,肖照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及监管模式分析[J]. 黑龙江金融.2014(8):31

  [15]皮天雷等.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4,第 6 期

  [16]袁浩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J]. 金融天地.2015,23:261

  [17]程嘉.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J]. 互联网金融.2014(5):47

  [18]金盾.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10

  [19]张明.警惕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潜在风险[J].经济导刊.2013,9-10

  [20]张松、史经伟、雷鼎.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J].新金融.2013,第 9 期

  [21]郑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与协调[J].金融时报.2012-10-22

  [22]殷志勇,王冶琦,邹颖.银行网络金融风险及防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126

  [23]朱宽胜.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风险防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78

  [24]罗勤.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分析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5:263

  [25]姚国章,赵刚.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35(2):19

  [26]李文斌.对互联网金融持续火爆背后的冷思考[J].金融营销.2015(7):143

  [27]张承惠.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思考与建议[J].经济纵横.2016,4:96

  [28]凌静怡,邢佳仪.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监管的思考[J].财经纵览.2015:154

  [29]王达、项卫星.论国际金融监管的最新进展[J].世界经济研究.2013,第 1 期

  [30]巴曙松、杨彪.第三方支付国际监管研究及借鉴[J].财政研究.2012,第 4 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